试论戚继光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13-11-06 13:1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秦 点击次数:
摘要:明代的名将戚继光,在其著作《练兵实纪》卷9《练将》中提出兵有将德,心术为先,是谓正心术。心术正则武艺精,戚家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盛不衰和这一军事伦理思想的运用,不无关联。同时,透视戚继光的兵法思想,不仅可以传承武德文化精髓,也可以为加强我军的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心术;伦理;武德;军人
一、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的思潮渊源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著有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他的军事思想的创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嘉靖三十四年(1555)以前是奠基阶段;嘉靖三十四年到隆庆元年(1567)是形成阶段;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一年(1583)是发展阶段;万历十一年以后是完善阶段。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从小立志报国,嘉靖二十五年,十九岁的他就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卫国保民决心。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日本诸侯支持的海盗商人、武士、浪人利用汉奸,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南沿海地区,沿海广大地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战事给了戚继光一个精忠报国的机会,从嘉靖三十四年到四十五年(1555年-1566年),他在东南沿海先后作战十二年。嘉靖中后期,中原地区不时受到数十万蒙古部族的进犯,外夷先后掠夺了玉田、荆州、昌黎、抚宁、乐亭等地,贼势汹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戚继光再次临危受命,于隆庆元年(1567年)被调往北京,任总理荆昌保练兵事务(今时相当于司令一职)。以他的经验,深知蒙古部族的骑兵远胜于乌合之众的海盗,明廷如果没有一支精兵强将作为后盾是不足以守卫江山的。他在任期间,针对敌军的作战特点,一手组建了车兵、步兵、骑兵,组成协同作战的车步骑营。此外,戚继光还结合自己多年行军打仗的带兵心得,制定了练兵的具体条款,发放到将士的手中,使军中人人熟悉这些条款,严格施训。他把这些条款汇编成书,就是《练兵实纪》的母本。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练兵条令的汇编。全书分前九卷和杂集六卷两部分。重视练将是《练兵实纪》的特色之一。练将就是把将领训练成德、才、识、艺兼备的人。在第九卷《练将篇》中,第一条就是"正心术""将有本,心术是也",心术正,就能够"光明正大,以实心行实事,纯忠纯孝,思思念念在于忠君、敬友、爱军、恶敌、强兵、任难上做去""不以死生患难易其念""此为将之根本,建功立业,光前裕后的一道通天符契也"。他在书中特别强调将德和心术的重要性,认为缺失了德的人,即使有张良、陈平的智谋,也是靠不住的。
人们都知道戚继光是抗倭名将,那是对他十二年抗倭文韬武略的评价。其实,戚继光也是御虏名将,他先后多次将来犯的蒙古族部落击溃,让成吉思汗的子孙们再次败于戚家军之手,这不是偶然,因为戚继光不仅善战法也善育人。我们通过《四库全书书目提要》得知,《练兵实纪》该书成于隆庆五年,也就是说,书中的内容是他在"抗倭+御虏"两个阶段的总结。从史学角度看,它最早提出了练胆和练将这两个命题,特别是由练将-将德-正心术等思想的过渡,体现了戚继光的带兵育将的思想。在明代,戚继光的兵法最多提升到谋略的高度,没有升华到哲学的层次。可是,这不代表他的思想就滞后,深入了解其书,会发现字里行间之中有未发一言,深解其意的妙处。
民间俗语:"蛇,无头不行。"这是对领导层的重视。戚继光的"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可以说是高层次武德教育,是以军官为教育对象,对军官进行修身正心、勤职敬业的品德修养教育,也就是将德教育。所谓"正心术",就是以传统的儒家"正心"说为宗旨,以军事活动尤其是养兵用战的实践需要为依据,对军官端正思想作风提出具体要求。
当然,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之所以能威震东南,流芳千古,从根本上说,在于他们不仅具有良好的军人素质,更身怀高尚的武德情操,而"正心术"军事伦理思想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已记于兵书,彪炳史册。这一思想的成因,在笔者看来:绝非偶然。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