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28 11:2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林家任 点击次数:
【摘要】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乐趣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积极、创新的教学方式又是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个体发展出发,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有效教学
论文部落
论文发表
论文格式
论文范文
发表论文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中介,流程一般如下: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下课小结讲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不能舒展身心的压抑状态下,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与发展,连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争取不到。所以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后联系为主线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就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了。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它改变了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乐于教育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培养,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实践这种创新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概括地讲,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是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要从单纯的“身体锻炼”和“体能达标”转变成把体育当作学生个体发展地延伸性学习活动。在体育课中有意识地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别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树立了学生发展第一的意识,把怎样才能把学生教好,用什么方法才能使学生愉快、扎实地学好、练好,让学生喜欢体育,同时更喜欢上体育课,作为教好体育课的首要任务。
三、影响有效教学的几方面因素
1.教学内容是否适应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要上好体育课,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体育文化、技能水平有所了解。选择适合新课标下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的技能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能让那些以前没有学过技术的掌握技术,让那些以前学过技能的学生有所提高,只有教学内容符合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所选的教学内同可以提供更多的师生、生生互动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才能称之为有效课堂。
2.教学模式和策略与否得当,学生体验是否愉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快乐的环境中,才能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如果体育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枯燥的,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体育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是在不断地彼此交流、相互竞争中巩固技能,获得参与的乐趣。每节课周而复始地重复练习,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如果相互之间不得当,则不能称之为有效课堂。
3.场地、器材设备是否有充足的保障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器材设备,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有时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致使某些活动不再产生良好效果时,应及时调整练习条件。要充分利用活动场地和辅助器材设备,安排适宜练习环境。所以,场地、器材设备是否有充足的保障,也是实施体育教学有效课堂的条件之一。
四、新课标下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体育教学是按照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这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体育新课程的实施虽然为教学一线的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但体育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所以现在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导致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含义,把握体育新课程有效教学原则,正确实施体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为了在体育教学中要更好地实施有效课堂,应做到一下几点:
1.突出目的,明确任务,准确示范,精辟讲解
新课程强调,体育教学目标应该淡化竞技意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标明确规定对技术动作的细节不过分追求,注重过程,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培养学生适宜社会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握好教育尺度,一改传统的技能传授,充分发展“教育育人”的指导作用,实现知识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对初中学生,实施有效课堂是讲解动作过程要精辟、要领要易记,最好口诀化,练习提示要有重点。如篮球的原地投篮的动作要领精简为“蹬”、“伸”、“扣”三个字。这些精辟的动作要领,学生听起来易懂、易记,也抓住了练习的重点。
2.以生为本,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旋律
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做到了以生为本。及时对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进行梳理,要对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场地器材的布置等认真研究安排,还要对学生个体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社会交往、情感态度、体验感受等方面认真分析、关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能提高教学成功的机会,促进有效教学。以人为本,是新时代教育的人文精神,以教育和爱为核心的主旋律,是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的指南。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思想上理念上要重视学生,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掌握运动技能技术,提倡多种生动活泼的比赛形式,如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有效地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3.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认真研究教学策略。好的有效课堂参与气氛不是简单形成的,老师应该有民主的教学风格,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同时,教师应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在课堂中真正做到给予每个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参与机会。可以让学生主体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经验,团结协作。在这样的课堂参与氛围中,学生主体更加易于克服参与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下体育教学设计改革的方向。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唤起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并且活动后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情绪高涨、回味无穷。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技术和练习方法指导。在限定项目时尽量考虑到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满足同学们的需要;这种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运动、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需要,发挥了特长,提高了兴趣,张扬了个性,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完善,也和利于培养学生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比较单一,组织形式比较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改革、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体育课教学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主的传授性教学为主,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尝试性教学为主,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兴趣和水平目标来安排课的内容,内容应以协作性和互助性为主,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时应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因此,教学时不应强求一律。体育课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动新创新的符合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的设置要多样化、协作化、趣味化、强身益智化,从而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效的课程模式应达到以下几点:增强体能,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技能;培养运动兴趣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参与的全体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感受到体育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生动活泼的乐园。
五、结束语
总之,体育事业对初中生来说意义非凡,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来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在的能力。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时,应加强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及主要措施,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统一认识,打好基础,使学生在打好素质基础这一阶段,应以全新的理念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逐步形成自觉锻炼、团结活泼的班风特点和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韩超;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课的重要性审视[J].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2.蒋丽;农村学校体育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8期
3.柴玉侠;注意体育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9期
4.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11.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