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4-25 09:1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为提高青少年群体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文件,为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实现青少年思想教育目标。文章从素质教育视阈就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区别与联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实现两者衔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有助于青少年思想教育实践。
关键词:素质教育视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衔接
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两个联系紧密、内容相近的的概念,因此,在实践中常常被混同使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那种将两者割裂开来的做法与将两者等同视之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说,认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促进两者的衔接,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实践的必然选择。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道德品质教育简称德育,是指根据社会需求,依照思想品德形成规律,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将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指由于政治需要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影响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在于:两者侧重点不同。德育的内容主要是社会规范、道德理念,它属于国民素质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政治信念教育,它属于国家意志形态的教育。两者产生时间不同。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道德教育就出现了,并很快成为维系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和阶级属性。两者目的取向不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化,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且随着社会变革,其内容也会出现消亡或者变化。[1]再则,德育代表的是人类发展趋势,它要服务于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强制性的社会控制,不但要服务于社会,还要服务于统治阶级。两者学科归属和理论基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分别属于政治学和教育学的范畴,政治学科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德育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基本理论和人的发展、构成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联系点及可衔接内容如下:两者都是一部分人对另一个人的有意识的的影响活动,两者都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加深个体对自我和其他事物的认识;在这两种实践活动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影响都是有意识的,都代表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具体到青少年教育中,两者在指导思想上是相同的,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两者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也是通识教育;两者的教育方式和目标具有相似性,在教学中都要采用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衔接的必要性
(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它不但意味着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还意味着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离不开社会劳动者的努力与奉献,社会公民只有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健全的法律意志、高尚的公共道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集体、服务于国家。青少年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要想使其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公民,对其进行正规、常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衔接起来,在青少年教育实践中大力开展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核心价值标准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才能提高青少年群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4]
(二)和谐社会的本质需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谐社会建设目标要求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必须不断拓展外延,丰富内容,增强社会素质教育的时代特色和针对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外延的起点就是“社会道德定律”。我们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旧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传统思想文化仍旧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各类社会思潮如现实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多元信仰等,更是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强烈冲击,在国家主体思想意识和传统道德都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公民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主体进行正确引导,才能降低未来社会的管理成本,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三)人的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也是未来衡量我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尺。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学校教育也要顺应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潮流,以发展的眼光对青少年教育进行全面、立体的研究,以全新的思路推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改革。这要求我们必须正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重内容轻形式、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人才“单向度”发展趋势明显等,分析造成青少年道德失范、道德弱化的原因,以德育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范围和层次渗透道德教育,使两者在相互渗透、衔接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而为青少年群体的现代化发展加油助力。
三、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衔接的因素
长期以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存在以下误区:教育政治化,许多本属于思想和心理领域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中,都会被教育者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同步、衔接困难。
整体来看,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衔接的因素有:(1)学校教学投入不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和德育教学上投入过少,对与此相关的教学组织、资料选购、师资培训、课程建设上也缺乏足够的关心,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两者的同步与衔接也无从谈起。(2)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开课已久,这一教育教学模式仍不够成熟,许多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而无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导致其教学水平长期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受此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同步与衔接也变得更加困难。(3)学生难以发挥本位作用。陶行知先生曾就学生的角色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学生要具有主动去学习的本位意识,那种坐而受教的学习方式,并非学习之道。这里的本位角色,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现代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都具有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不高等缺点,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理论性较强,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动力不足、纪律松懈。这些,势必会给课堂教学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衔接产生不利影响。
四、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衔接的方法
(一)开展针对青少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先进思想结晶为根本指导原则的。鉴于此,在青少年教育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思想政治、道德准则和规范贯穿于青少年马克思主义教育之中,按照青少年知、情、意、行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态度有序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政治与非政治、道德与非道德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功效。[4]
(二)加强爱国主义、政治教育的力度
道德教育一旦脱离政治而存在其功能就大打折扣。正因为如此,即使是自诩民主的西方国家在公民道德教育中也从不掩饰道德教育的政治色彩,时刻都不忘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资产阶级形态意识。以此为鉴,我国教育界在青少年教育中也应加强爱国主义、政治教育的力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教育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进一步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教导青少年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习惯,使青少年在吸收民族精神文化养分的基础上提升对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国家安全等问题的认识,以提高青少年群体的政治理性能力。
(三)在市场经济道德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在社会语境中的优势影响源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对市场经济持回避态度,也不能仅囿于思想教育范围内容,而是要发挥其思想引导性和教育超越性,用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指引。尤其是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实效不大的场合,如在以旧价值理念为轴心的收入分配环节,我们更要结合思想政治理念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吸收市场经济新型价值理念中的养分。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还要大力开展质量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教育,以抑制青少年群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利益的疯狂崇拜和追求,引导教育者思想道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加强青少年责任意识和道德人格教育
责任意识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共有的内容,也是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对青少年这一最具朝气和活力的群体进行思想教育时,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向青少年灌输责任教育,引导青少年对公民责任进行深入反思,培养其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度,让青少年学生明白道德、责任、政治信念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使其对社会和环境、家庭和邻里、自我和集体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通过实践促使精神品格内化为忠于祖国、奉献社会、热爱集体的责任行为。[4]需要指出的是,在青少年责任教育中,教育者还要加强青少年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群体现代人格的发展和完善。究其原因,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道德教育,都不能无视个体的主体性,否则,所有的教育都将变成空洞的学说,毫无意义可言。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青少年教育中正视青少年的个体价值和精神品行,强调他们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朱志刚.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于林平.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3]王柏棣.略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的区别和联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贾爱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衔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3).
[5]郑敬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3(9).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