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浅谈初中物理课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计算题常见错误的纠正

时间:2017-06-14 09:0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初中物理课教学如何达到实效性?这是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物理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那么物理课的终极目标就不能实现;物理课如果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计算能力,那么教学效果就是一句空话。笔者认为一个好的物理教师,不能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不重视学生计算题常见错误的纠正。

  【关键词】创造思维培养计算错误纠正

  为了在物理课中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现物理课的终极目标,我在物理教学中针对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特点和各节知识方面深度、广度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

  1、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该模式特点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由深入浅,分四级指标来探究。

  例如:讲授《密度》这一节时,可采用如下教学,教师提出一级目标:日常生活如何鉴别物质?学生思考后,个别学生提出看、闻、摸,于是教师提出二级目标:教师出示三块圆柱体铜、铁、铝,均涂成绿色,如何鉴别它们?特长的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方案,接着教师提出三级目标:假如三个圆柱体体积相同,如何鉴别?学生猜想设计方案交流,最后教师提出四级目标:假如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的三种物质铜、铁、铝如何鉴别?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启发学生如何转化为体积相同?学生设计方案而后测量,分组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用量筒测出三个圆柱体的体积V1、V2、V3和质量M1、M2、M3用质量与体积之比即得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大的为铜,质量小的为铝,引出密度的概念。让学生写出定义、公式、单位,最后小结评议。

  运用该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把探究过程交给学生,培养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创造思维,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用于重点知识的拓展探究。常规的学生实验一般由教师布置,学生去完成。虽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己独立设计,完成实验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课,具体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设计交流方案——实验探究——汇报评价——总结结论

  例如:在讲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后,可以设计一节课题研究课,将全班学生分为A、B两大组,每组有六个小组所给的器材,A组有开关、导线、电源、已知阻值的电阻R0、电压表;B组所给的器材有开关、导线、电源、已知阻值的电阻R0;要求两组测一个未知电阻。我开始复习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R=U/I而后出示待测电阻Rx提出问题:能否只用单块表测出Rx的阻值?学生思考,教师讲明分组情况。学生进行猜想,有的组说能,有的组说不能,此时我点拨学生:若结合电流电压的规律能否测量?多数学生陷入深思,中等或上等学生便能设计方案,学困生也能积极思考,如:A组中有的同学提出测出Rx的电流,测出Rx的电压既可求出阻值;B组中有的同学提出测出Rx的电流,用替代法得出Rx电压根据并联电路电压规律便可求出阻值,方案设计出来经交流可行后,学生便取器材操作。A组只将Rx与R0串联分别测出Rx与R0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得出Ix=I0=U0/R0,从而得出Rx的阻值即Rx=UxU0/R0还有的组是用两个开关同,不拆电表运用短路,先测出总电压U而后测出Rx电压Ux,根据串联电路得出R0的电压U0=U-Ux即得R0的电流I0=U-Ux/R0,从而得出Rx的阻值,即Rx=UxR0/U-Ux最后同量,B组经过实验探究也推导出阻值的两种表达式。最后所有同学交流评估得出两种测量Rx的阻值的方法。学生探究出结果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特别是首先设计出方案并测出结果的同学更是喜不自禁。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展,创造精神得以升华,这样的模式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的计算能力同等重要。初中学生在解物理计算题时,常出现公式应用正确,但代物理量时单位不统一和物理量运用混淆,从而造成计算结果错误,对初中生来讲,物理学科中计算题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即公式应用正确而计算结果错误。其根本问题,一是各物理量的单位不统一;二是各物理量不属于同一范畴。

  我在二十几年教学中,根据“规律”、“性质”、“定理”、“定律”等概念的特点,针对学生在计算题中容易出错的原因,总结为“两性”,即“统一性”和“同一性”,来防止学生出错。

  “统一性”即是说每到一个计算题,在判断准利用什么原理和公式后,在演草纸上将公式中应用的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换算成国际基本单位,再代入公式计算,则可避免公式正确计算结果错误的问题。

  “同一性”即是说在使用公式时,公式中的各物理应是相关的同一范畴的量,应分清各有效量和无效量,不能混淆,这样就可避免公式应用正确但代入的物理量不正确而造成的错误。

  例: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的

  质量为10克,底面积SA为100平

  方厘米,物体B的质量为150克,

  底面积SB为200平方厘米,桌面C

  的面积SC为250平方厘米。求物体

  B对桌面C产生的压强是多少帕斯卡?(g=10N/㎏)

  本题所求压强应根据公式P=F/S计算,其中压力F是由物体重力产生的,即F=G=mg。学生容易出现下面几种计算错误:

  错解一:F=G=GA+GB=mAg+mBg=10g×10N/㎏+150g×10N/㎏=1600N,P=F/S=F/SB=1600N/200㎝2=8pa。这是没有把各物理量单位统一后再代入公式计算的错误。

  错解二:F=G=GA+GB=mAg+mBg=0.01㎏×10N/㎏+0.15㎏×10N/㎏=1.6N,P=F/S=F/SA=1.6N/0.01㎡=160pa(或P=F/S=F/SC=1.6N/0.025㎡=64pa)。这是把无效量SA和SC代入公式计算的错误。

  错解三:F=G=GB=0.15㎏×10N/㎏=1.5N,P=F/S=F/SB=1.5N/0.02㎡=75pa。这是不能把物体A与物体B看成一个整体,压力只等于物体B的重力的计算错误。

  本题正确的计算应当一是注意“统一性”,即将物体A与物体B的质量m的单位“克”换算成“千克”,受力面积SB的单位“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米”。二是注意公式应用的“同一性”,受力面积应是物体B与桌面C接触面积较小的,即受力面积有效量为“SB”。“SA”和“SC”为无效量。压力F应等于物体A与物体B的重力之和,因为从图上可看出物体A放在物体B的上面,即应将“物体A和物体B看成一个整体”。

  正确解法:F=G=GA+GB=mAg+mBg=0.01㎏×10N/㎏+0.15㎏×10N/㎏=1.6N,P=F/S=F/SB=1.6N/0.02㎡=80pa。

  我在进行初中物理计算题教学时,经常让学生利用“两性”这一原则自我检验计算题的计算结果,这种方法均实用于解初中物理力学、热学、电学等计算题。这样长期锻炼形成一种解题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这样,物理课既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较好的实现了物理课的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的计算能力,教学效果不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竺江峰,芦立娟,鲁晓东.大学物理实验[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91-95.

  [2]罗湘明,黄小明.提升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新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6):93-95.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