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6-15 09:1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lunwenbuluo 点击次数:
摘要:个体主体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主体力量,现代市民社会的个性化要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实践形塑;“个体解读———个体内化———个体应用”内在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运行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内涵彰显的是个体主体的本质存在,而其概念外延彰显的则是个体主体的多重本质表现样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概念诠释
Abstract:TheIndividualCorpusisanimportantpromoting-powerofMarxism'sChineseCharacterization.Theindividualcharacterrequestsofmoderncitizenrysocietyhasrealizedthepracticalre-moldingtotheindividualcorpusofMarxism'sChineseCharacterization.The“individualreading———individualinternalization———individualapplication”constitutesthemicroscopicmovementmechanismofMarxism'sChineseCharacterization.TheconceptintentionofindividualcorpusofMarxism'sChineseCharacterizationshowsuptheessenceexistingofindividualcorpusandtheconceptextensionshowsupthemultipleessenceperformancepatternsofindividualcorpus.
Keywords:Marxism'sChineseCharacterization;individualcorpus;practicalessence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要实现同中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固然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创造,是群策群力的结果。但历史表明,无论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现阶段的发展,它的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始终离不开优秀知识分子的个体解读和创造性诠释、离不开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体积极性的有效发挥,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开启、发展及其壮大始终存在一个潜在的个体主体。长期以来,学术界在忽视马克思主义个体哲学研究的同时,也事实上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研究,从而不能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深层运作机制。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进行概念诠释及理论分析,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1个体解读—个体内化—个体应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运行机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宏观的历史发展过程,即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称,是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变迁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创造,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体现为一个微观层面的运动和变迁过程,也就是一个个体层面发生的变迁过程。“从微观上考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际上是传者的采借、信息的编码、符号的同构、媒介的传播、受众的译码、环境的共享等众多文化传播因素环环相扣、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外来文化被创造性转换而不断实现增殖的过程。”在这里,“传者的采借、信息的编码、符号的同构、媒介的传播、受众的译码”,尽管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许多个体的集体劳动与付出,但这些活动的完成主要依靠一个个具体的个体的付出与劳动,也就是说,这一过程实质上主要地体现为个体主体不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个体解读———个体内化———个体应用的过程。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个体解读———个体内化———个体应用”内在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微观运行机制。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要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首先离不开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读或科学诠释。
哲学解释学认为,解读或诠释的根本问题就是理解问题,也就是深入揭示文本背后的意义问题,而“在面向文本之时,理解就是文本视域与读者个体视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在哲学解释学上就是‘视界融合’,尽管在一定时期同一文本可能被复制成多个样本供多位读者同时解读,有着众多的‘视界融合’,但就单个文本本身而言,每一次真正的交流与对话都是针对单个读者而言的,也就是说,单个文本解读或文本解释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个体理解。”正是因为理解的个体主体性,才导致有多少个解读者,就有多少种“马克思主义”,这在科学解释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为此,要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绩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就必须提高个体主体的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促进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科学理解,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科学解读。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国革命、改革及现代化建设具有广泛而普遍的指导意义,无疑是一种“革命的理论”。但历史表明,革命的理论也只有为具体的个体所掌握,才能化为现实的运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只有不断内化为个体的思想信念,才能真正地实现同中国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个体内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个体内化指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生活理念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个体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内化,实质上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和精神改造的过程,即它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优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过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个体内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个体内化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个体内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机制。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只有化为具体的个体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予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个体实践主要指的是个体解读和个体内化基础上的个体应用,也就是个体主体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具体行动的过程。研究表明,个体应用或个体实践是社会实践的微观模型,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及规律。一般而言,“个体实践是个体物质操作和精神操作的互生运动,这运动通过超越个体当下的物质生存情境而创造个体自身和他的物质生存情境。”也就是说,个体实践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操作,一是精神操作。个体的物质操作直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它直接地体现为社会实践的形式,而个体的精神操作在本质上是一种虚践,“虚践既是实践的一个环节,又是对实践的实在结构的设计,所以,它涵括和创生着实践的实在结构。”我们认为,虚践尽管内在地包括了实践的成份,但它主要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意义创生活动。具体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实践指的是个体主体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创生、实践检验、理论重构的过程,由此在改造并解决中国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
2现代市民社会的个性化要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实践形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形成,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市民社会个性化要求的实践回应。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就其本质来说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以往的蛮族入侵。以往的蛮族入侵都是野蛮的征服者最终被中华民族先进的文化所同化、所“征服”,但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尽管同以往的蛮族入侵一样,在道义上都是非正义的,但从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说,西方列强将传统而封闭的中国拉上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融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洪流之中,中国从此被动地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无论是对中国来说还是对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而言,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也就是说,西方列强造成的“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因为自文艺复兴以来,实现由封闭的、落后的、传统的民族史向开放的、先进的、现代的世界历史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逐步走向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世界现代化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极为复杂的历史过程。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化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是一个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理性为主要驱动力、以现代市民社会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存在方式。
众所周知,现代市民社会(ModernCivilSociety)是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所日益独立出来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紧密相联并协同作用的私人活动领域与非官方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功能系统。”现代市民社会有众多的内容和特征,但一个最为根本性的属性是它的理性化的价值取向,即追求个体自由和个性解放。这与现代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相适应的,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前提是人从一切封建半封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强化了个体的自由意识和个性化要求,激发或刺激了个体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现代的市民阶级即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时,中国社会历史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那就是逐步实现被动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革命性转变。与主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中国亟待形成一大批具有个体自主意识和个性化的自由个体,五四新文化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汪晖指出,“‘五四’人物把‘人’的觉醒归结为人的独立性,也就是把人从各种群体的、类属的、观念的领域解放出来。这样一种寻找‘人’的独特性的努力必然导致对于家庭、伦理以至民族和国家的否定,因为一切外在于‘人’本身、‘个体’本身的东西都构成了对人的压迫。”这些无疑从思想上彻底批判了封建主义意识,从而为个性解放创造了思想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之时,就已经内在地形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但这个个体主体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造就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历史表明,这些自由的个体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的重要主体条件,因为没有一大批个性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先进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无法被介绍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自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个体主体在五四时期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主体条件,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反过来造就或形塑了适合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发展要求的个体主体,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不断同中国社会实践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和实现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以历史过程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最为突出地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培育实际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的,这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本上是同步的,也同改革开放条件下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开放以及按劳分配制度的实施是同步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打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设等在内,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所有这些中国化的实践,在客观上造就和重塑了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发展要求的个体主体,这些个体主体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的重要主体力量,同时也是当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由于后文还将论及这些个体主体的理论概念,在此不赘述。
3个体主体的本质与它的表现样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实现离不开一个致力于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个体主体,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它的概念内涵和概念外延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研究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概念的界定标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因而,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除了要给它进行概念的界定外,还必须同时明确概念的界定标准。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进行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众多的界定标准,例如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对它进行界定,也可以从学术界相关性的研究成果来梳理它的概念,还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个体主体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界定等等。我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界定既要遵循概念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有利于这一概念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必须将坚持综合性的判定标准:其一,逻辑性原则,也就是说,要遵循概念本身的逻辑推定,因为概念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基本形式,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运动的产物。其二,历史性原则,也就是说,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个体主体形成、发展的历史事实,做到有理有据,我们不能凭空臆造一个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概念;其三,发展性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和推定,要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个体主体持续、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内涵
根据上述界定标准,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在概念内涵上指的是有利于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个体主体力量的本质存在。个体主体力量的本质存在指的是个体主体之所以存在及其发展的内在本质,这个内在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指的是个体主体之为个体主体的本质属性,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这是现代市民社会个性化要求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指的是有效推进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发展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这是一些现实的积极传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先进知识分子、学者等;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不断塑造的有利于实现个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主体力量的总称,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主体力量: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塑造的具有个性解放意识的个体主体;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促进了中国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个体自由意识的个体主体。
3.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外延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内涵主要彰显的是个体主体的本质存在,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外延则彰显的是个体主体的多重本质表现样态。众所周知,本质与本质的表现样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而言,本质具有一元性的特征,具有稳态性,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对人的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基本上是没有分歧的,因为人的本质指的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然而,本质的表现样态则不同,它是易变的,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可以说,每一个历史时代甚至是同一时代的不同地区之间,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表现样态,这些不同的表现样态回应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发展主题。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体主体的概念外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指的是适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个体表现样态,在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追求个体解放,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个体主体则追求个体自由的发展;其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指的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个体表现样态,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个体解读———个体内化———个体应用”的主体作用;其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主体指的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表现样态,这种个体表现样态展现着个体对群体、社会以及类的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因为个体主体不能完全脱离社会、群体以及整个人类的发展而独立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个体发展向群体发展、个体自由向社会自由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邵桂,郑自军.政治文化传播:从个体意识到群体意识的演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J].当代传播,2004,(2):15-17.
[2]王浩斌.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房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价值维度[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5-9.
[5]王晓华.个体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6):49-54.
[8]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