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15 13:1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蔡琴 点击次数:
赏析首联,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首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像这类题型,我就要求学生要按照概括加具体的答题模式来回答。所谓概括,即概括这幅画面的特点,所谓具体,就是根据诗句具体描绘这幅画面,以主谓句的形式呈现,即景怎么样。
赏析颔联,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试分析这两句诗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你自己写景,会怎样去写,学生就想到,写景的时候要从观察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官角度(视听嗅觉,即声形色态味这些角度),其他表现手法,选取了什么景,景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这些角度去考虑,由此我们也就知道了如果以后遇到“如何写景”这类题型,就知道从以上这些角度去答题了。于是学生就明确了以下答案:本联采取仰观视角写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的安排,独具匠心。选取了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南飞的归雁,悠扬哀婉的笛声使人黯然神伤,引发思乡之情。
接下来赏析颈联:学生出题:试赏析句中的“静”和“愁”二字。像这类问题,赏析一个字或一个词,我们往往是先考虑它有没有运用什么手法及艺术效果,然后解释该字,将该字代进诗句,描绘了人或物什么样的情态或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或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答案: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运用拟人手法,不仅形象传神,而且赋予人的主观色彩。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通过这三联的讲解,学生以后遇到情与景这种题型就会知道该如何去规范答题。因为这种规范答题意识的培养不是只是到高三才要强调的,在高二阶段就应该开始培养。
三、注重积累,厚积薄发
高中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还要适当关顾高考对学生的有关要求,教师要在选修课内容和高考考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对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我们应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持久永恒魅力的同时,提高相应的应考能力。所以这就需要平时注重积累。除了积累一些名句,还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诗词鉴赏中的一些常用术语,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厚积薄发。我在平时的讲授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与互动讲评,通过点化、渗透,使学生得到古典诗词常识方面的熏陶,从而能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常规用语。对于唐诗宋词,我们要求除了个别篇目,教材中绝大部分篇章都要背诵,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为高考课外名句做准备。还要求学生归纳整理并掌握诗词鉴赏中一些常用术语,如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象征,托物言志,衬托,虚实结合,想象,用典等常见手法。根据高考试题常见的一些语言表达题型,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些仿写、对对子、扩展语句等练习;指导学生选取一些优美诗词,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扩写,为高考作文准备素材。
这是我在教授唐诗宋词中采取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不仅乐于学习唐诗宋词,而且逐渐地提高了诗歌鉴赏的能力。我相信,学生们只要长缨在手,定能缚得苍龙!
(作者单位:栟茶高级中学)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