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大学生如何办好暑期培训班“备战”就业(2)

时间:2014-03-18 11:4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雪乔 点击次数:

 
  三、耐心细心教好学生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一个月的生活是一段特别美好的时光,是我们脑海里不可磨灭的回忆。每天早上我们收拾打点好一切后准时七点五十就站在教室门口等待学生们的到来,他们总是或跑或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高高兴兴地走进教室,一个一口“老师早”让我们觉得特别的开心舒坦。一般早上第一节课都是统一的晨读,他们有背英语的,有读古诗的,有记公式的,一个个都特别认真,当然一个班里总是有一到两个小男生爱和我们老师嬉皮笑脸,扰乱课堂秩序,一开始他们总是把我们女老师弄得哭笑不得,想发脾气却忍不住又被逗笑了,课堂便开始乱作一团,有讲话的,有看老师笑话的,当然也会有那么一两位自觉的同学会一直认真地自己写着自己作业。后来慢慢地了解了每个学生的脾气,我们也开始学着上课板着面孔,树起老师的威严,久而久之,课堂秩序变得井井有条,课也慢慢上得顺了。直到这会儿,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开始理解老师对我们严格的苦心。
 
  每天中午,孩子们都是和我们一起吃饭的,所以我们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之余还要负责买菜做饭洗碗,一天下来会觉得很累但是很充实,补习班里面的孩子们都很淳朴勤劳,也许是能亲眼看见粮食在父母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一天天成熟的原因,他们都很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很少有学生剩饭剩菜。早上来上学的时候大一点懂事的女同学还会时不时给我们捎些自家种的菜来,吃完饭后他们都会很自觉的收拾碗筷然后乖乖地回到教室午休。下午的课是从两点半开始的,上完两节课后四点钟放学。由于有不少的小孩子没有足够的耐心在暑假的时候整天呆在培训班学习,所以他们的父母都选择了只补半天的上午班,下午好多学生睡完午觉就回家了,剩下来的同学也就十几个左右,而且大多是学习上已经很自觉不需要老师时刻提醒集中注意力的五六年级和初中的学生,下午的教学对于我们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一天下来,虽说是四点钟就放学了,可是在我们送走最后一批学生之后,我们老师便要开始总结当天的教学不足和经验,然后备好第二天的课,总是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后才算有了自己的空闲时间。团堡虽说是一个镇,可是当地的家用电脑也没有普及,我们租的房子都没有宽带,所以是没办法上网的。而且还经常停水停电,有时甚至手机充电都成了问题,所以我们的空闲时间主要是在一起下棋聊天,有时候陪附近的小孩子做游戏,每天虽然过得很简单倒也充实快乐。
 
  四、慎用网络语言小学生认“童鞋”成错别字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一边备课,一边每天记录着身边的点点滴滴和上课的感受,在培训课踏上正轨的时候,我让班上的部分同学帮我填写了实践调查报告,以便在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一些教学的意见或者是建议。在此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调查问卷的开头给孩子们的称呼是“亲爱的童鞋们…”我的本意是希望用这样一种在我们大学生普遍受到的近乎诙谐幽默的方式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可是当我把调查问卷收上来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近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帮我把“童鞋”改成了“同学”,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根本就不能接受这样的“错别字”,还有同学当面笑我说“老师连同学两个字都不会写……”这件事让我哭笑不得,却也不得不承认是自己的错误,孩子们一点都没有错。就是这样一个经历让我看到了网络语言在我们大学生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和孩子们学的最为纯粹的汉字精华是神圣不可侵犯与玷污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我们太过于盲目跟风以至于认知力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们教授的是最为传统正规的语言,而不是一些所谓的“旁门左道”。
 
  转眼在团堡一个月的教学生活就这么过去了,就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了解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并爱上这片土地,不久后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要离开的事实了。培训班的最后一天,我们老师和同学都变得异常的脆弱,还有女老师在上完一堂课后叫同学们自习时,看着满满学生的教室,又想着我们就即将各别东西的明天就忍不住潸然泪下,一时让全班的同学都受到这伤感的氛围的影响,纷纷说着“老师,你们不要走好不好?”“老师,寒假你们还会来吗?”“老师,你们有空的时候可以来看看我们吗?”……最后我们都约定好不能哭,要孩子们答应我们好好学习,我们放假了有空会回来看他们的。要走的那天下午我们在一起照了很多照片,写了留言录,大家都很开心,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照相,感觉很新鲜很好玩,在镜头面前留下了他们最纯真的一面。那些定格的画面将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