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写作教学中语言目标的缺席(3)
时间:2014-03-19 13:2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俞磊费佳 点击次数:
(二)语言的高级要求:精细化表达、创造性表达、个性化表达
新《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2]其在“关于写作的评价”中也提到了:“要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12]新《课标》一再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创意的表达”,殊不知这恰好体现了写作语言的高级要求——精细化、创造性、个性化。
精细化表达,是写出“真情实感”的技术要求,精细化表达需要细腻的写作语言为基础。写作中的“真情实感”是精细化表达之后所呈现的结果。其实,作品显得假,常常并不是作者主观上不愿“真”,而是写作者的写作技术和写作语言出了问题。比如,选材的老套(比如写母亲的作文,学生总喜欢举自己病了母亲无微不至地看护自己的事例,但这样的事例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太普通,作为例子则太老套)会让读者生厌进而觉得“不感人”,觉得缺乏真情实感,但实际上,这样的例子无疑是真实的。相比于选材,我们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写作语言出了问题。若作者写作语言不够细腻、生动性不强、遣词造句的能力不强,就难以在文章中营造出真实的画面感,进而势必会造成叙述性文章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理想效果,作品自然就会显得假。可见,现实的真实未必会产生阅读上审美的“真情实感”,文章写出“真情实感”的关键在于写作语言的精细和写作技术的熟练。
创造性表达,是写作语言技术熟练的标志之一,往往表现为词语搭配的新奇感。如某七年级学生在题为《我的病》的习作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旁若无人地沦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此句中没有一个高级词汇,但“旁若无人”“沦陷”等普通词汇在句子中的巧妙组合却立刻产生一种语言上的陌生感。其实,“陌生化语言最容易产生新鲜感。”[13]在这种陌生感的作用下,读者很容易产生新鲜感和审美兴趣。但“语言的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警醒起来,感奋起来,‘恢复对生活的感觉’。”[14](P.205)从我们平时的阅读经验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那些极富创造性的新鲜语言往往更容易抓住读者的眼球,引人深思。
个性化表达,与创造性表达相生相伴,写作语言的创造性表达往往透露着作者的个人色彩。我们熟知的很多作家都在这方面取得过突出的成就,比如董桥先生写过一句话:“历史的伤痕是陈年的风湿,刮风下雨都会痛。”试想一下,“历史的伤痕”与“陈年的风湿”这种巧妙组合,仿佛时空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原本宏大的历史命题一下子被日常化了,这种陌生化的语言不仅给人留下了沉思的空间,还体现了董桥先生个人独特的认知。再如余秋雨先生将自己的著作取名为《文化苦旅》,为何是“苦旅”?是路途跋涉之苦?抑或是感慨中华文化奄息之苦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苦”字却充分显示出余秋雨对这段文化旅程的思考,是亲身经历之后的个人感悟。总之,这些陌生化的语言无不体现着写作者对这个世界独特的认知和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发现,清算写作教学中长期遗存的各种并不合理的固化思维,廓清中小学语文教师误区重重的语言意识,对于还写作语言教学以应有的地位,更好地建立中小学生的汉语言功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标》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写作语言才是好的写作语言?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语言行为模式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深思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邓伟.中国古代文学语言论略——以语言学为基础、雅俗格局为视阈[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费孝通.论“知识阶层”[A].许纪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陈国恩.嬗变与构建的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传统[J].福建论坛,2009,(5).
[5]沈文慧.文学语言的农民化——延安文学语言变革初探
[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5).
[6]郝明工.“文革时期”的文学运动形态论纲[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7]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张建新.浓雾与曙光——中学写作教学现状调研[DB/OL].山东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网:http://portal.sdteacher.gov.cn,2008-07-30.
[9]栾贻爱,顾东臣.对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0]郝淑美.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1]赵美.高考背景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陈秀容.提高中学生写作语言素养的探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4]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编辑: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