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8 14:3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申宣成 点击次数:
在对李老师的课堂叙事点评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交代一些与此次课例研究有关的背景资料。
第一,这是一节什么性质的课?这是一节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课。虽然从目前全国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有些老师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但大多数老师对这一课型还是相当生疏的。因此,从课型的选择来看,李老师的这次课堂展示既富有新意,又充满了挑战。
第二,这节课所选的是一本怎样的书?《海鸥乔纳森》被誉为人类心灵史上最深邃的文字之一,它讲述的是一只名叫乔纳森的海鸥不甘平庸、将学习飞翔视为终生快乐的故事,其情节简单而寓意深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种极富哲理的作品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来看,李老师的教学任务也很不轻松。
第三,在本次课例研讨中,李老师经历了怎样复杂的过程?由于上面所说的两个原因,这次课堂展示可以说是一个很难啃的“硬骨头”。尽管有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小学语文工作室的几位专家以及省基础教研室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但磨课的过程对于李老师来说还是相当痛苦的。仅以将“梦想赠言”改为“空白补想”这一事件为例,其改变的过程就远不像李老师“课堂叙事”中所说的那么简单。
记得第一次试教结束后,观课专家认为“梦想赠言”这一环节不但耗时太多(长达15分钟),而且存在游离文本、道德说教的缺陷,不如换一种活动设计。对于这样的评价和建议,李老师并不认同。评课之后的当天晚上,她给我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解释了自己设计这一环节的初衷:借助“亲子阅读”活动,通过父母的现身说法,增进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积极的人生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在上课之前,她还专门组织了一个针对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可谓用心良苦。因此,她不太愿意舍弃这个设计。
第二次试教时,李老师果然保留了这个环节,不过内容上略微缩减了一些(时间从15分钟压缩到了9分钟)。但是,尽管换了一个新的班级,“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的反应仍然十分平淡”,她所期望的学生“思绪澎湃、泪眼涟涟”的场景也仍然没有出现。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李老师开始深刻反思这一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最终采用“空白补想”的活动设计,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正是因为上述情况,此次的课例研究给了我这样几点感受:一是李老师敢于选择这个“硬骨头”来啃,充分体现了她迎难而上的精神,勇气可嘉;二是李老师的经历再一次说明: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是在反思和实践中完成的,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试错中提升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三是从“梦想赠言”到“空白补想”,李老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展示了自己的教育智慧。这种教育智慧用李老师的话来说,是建立“连接”和搭建桥梁,如果将其放在教育学的背景中分析,它则涉及了一个重要的词语——联结。
以下我们就结合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重点阐述联结的意义、内容和策略等问题。
一、联结的意义
联结是教育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德国教育家赫尓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在1806年出版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里的“联想”指的就是将新的知识与已经学到的知识联结起来,将新的事物与经验观念中的原有事物联结起来。时隔110年后,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该书激烈地批判了传统教育将知识与经验隔离、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分离的弊端,认为“思维便是准确地、审慎地把所做的事和它的结果‘联结’起来”,从而明确地提出了联结的概念。
教育家陶行知在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为联结找到了一个精妙的类比——“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在他看来,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如果用联结的思想来考查“梦想赠言”和“空白补想”这两个教学设计,我们就不难发现两者的差距。“梦想赠言”不管写得多么棒,毕竟是家长的想法和经验,而学生不是“小大人”,他们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情感体验等都和成人有很大的不同,成人和孩子之间巨大的心理差距必然给教学的联结制造诸多麻烦和屏障。相比之下,“空白补想”则抓住了小说中的“留白”部分,学生据此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海鸥乔纳森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这样,他们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故事主人公的生活遭遇和自己的体验联结起来,思维的“树枝”一旦接到学生经验的“主干”上,课堂的活力就开始迸发,课堂的生命就开始成长。对于此次课堂设计来说,用“梦想赠言”搭建的联结如同让学生负重而上,使课堂的推进显得步履维艰;而用“空白补想”搭建的联结则如同顺流而下,使课堂的推进十分流畅。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