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精神对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2)
时间:2013-08-29 10:3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曹仁秋 王钟慧 点击次数:
3.“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精神
即建校初期“张孤梅等老一辈同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魏可镁院士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奠定了福州大学这所理工科类大学应有的务实精神。“建校伊始,住缺宿舍,食无膳厅,在竹棚或露天吃饭,在破庙里备课、搞科研、写论文。”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经过张孤梅和一大批创业者的努力,至1966年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的办学格局已初具规模,向省内外工业部门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优秀人才。福州大学的今天正是在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下创办与发展起来的。魏可镁教授他虽身患重病,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科学事业的追求,继续坚持重大课题的研究,跟踪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前沿动态;他坚信自己的事业在祖国,谢绝海外亲友的挽留,毅然回国投身科研;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正因为这种“艰苦创业”和“拼搏奉献”精神的孕育使福大的教育成效显著。
4.严谨治学精神
卢嘉锡先生不仅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对中国结构化学作出杰出贡献,开拓了中国原子簇化学研究领域,是长期坚持教学第一线的典范。在教学工作中,他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勤奋严谨的人。他学识渊博且善于表达,讲起课来生动活泼,见解独到,板书格外工整清晰,课堂常常座无虚席。卢嘉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严谨治学精神作为福大精神被积淀和传承,体现在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方面,正是福大精神在学风上的直接体现。
三、大学精神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学生在求学动机、治学态度、学习行为等诸方面的体现。相对于外在强硬性的制度与规范的规定而言,大学精神以“润物细无声”方式发挥着内化与感召作用。
作为共同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生认知、意识、行为模式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导向、规范、激励功能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培养更具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有助于强化归属感与认同感
教育家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欢迎会上曾谈到学风问题,指出“言当今学风之坏,莫过于学生缺乏服从之德……而共和国之学生,舍不于其受教育之日,训练其能守服从之德,则国基危殆,害莫胜言矣。此鄙人之所以以服从之德望大学生诸君,有以矫正我全国学风也”,此处“服从”自然不与奴隶般服从之意等同,但笔者认为服从的前提也是基于对学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将大学精神融于高深的学养、丰富的阅历之中,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对思想教学内容以“口服”到“心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精神作为共同精神的凝聚力,把师生引向对学校的校训、学风等设置的认同,这种归属感会在群体中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如福大精神中的“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精神,使学生对建校艰辛历程充分审视,从情感上的接受发展到与学校发展相联系,激发出学生的使命感和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风。
2.有助于端正求学动机
中国大学精神的特征不乏一个特点——“士”的精神。陶行知修改的“大学之道”为“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蔡元培传承给学生的也是“士”的精神,他将学生“精研学理”等一切长进都归到“对于国家和人类作最有价值的贡献” 的终极目的上。胡锦涛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勉励同学们要志存高远,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福大精神中的“博学远志”也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内在要求,它引导全校师生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将个人目标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理想信念的缺失导致求学动机不端正,为考试及格而学的投机性学习居多,这是学风问题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博学远志”不仅诠释了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更是求学精神的体现,为学生的自我培养和塑造赋予了鲜明的主题。只有秉承“博学远志”的精神,树立远大志向,以服务于人民作为人生价值,才能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强化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的意识,这样才能有力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而不因暂时的困顿和诱惑而抛弃远大抱负、迷失自我,才能坚定不断进取的信念,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有助于改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往往是放在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中考量。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改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自觉的学习意识,是推动学风建设的内在动力。
学生多关注在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教师布置的任务,甚至在复习考试重点中才用心学习,缺少对知识的渴求精神和自主学习意识,缺少一种慎独精神,心理浮躁,考试作弊。因此积极引导学生向自己身边德高望重的名师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治学态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言的持久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术指导的效果。”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由此可见,通过在教师队伍中加强对“大学精神”的领悟与内化,以德育人、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更好地成为学生的榜样。名师身上的“严谨治学”精神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时时提醒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脚踏实地的作风,克服急于求成心浮急躁的心理;而“艰苦创业”、“拼搏奉献”的精神更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务实态度。
4.有助于规范治学品行
“大学精神既内隐校园之中,又外显于校园之容;既潜藏于大学人之心,又体现于大学人之行,并彰显为大学鲜明的特色与个性,成为促进大学“成人”的一种富有魅力的内驱力,使大学人在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中共享激励和鞭策,走向成熟与完善,追求创新或超越。”大学精神是不仅是一种凝聚力、感召力,也可以成为一种规范力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增强他们的认知辨识。
“90 后”大学生富于创新并且善于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获取知识,同时课堂上存在的迟到、早退、喧杂等大量课堂违纪现象,即使采用辅导员点名、任课老师扣分等手段依然无法得到很好的改善,甚至还出现考试作弊、抄袭、缺乏学术诚信等问题。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加强对校情校史介绍、诠释校训及“三种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领悟内涵,在大学学习之前,同时将其融入到自我成长和发展中,并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时审视自我言行及品质。培养“德”、“诚”、“严谨治学”的精神,克服惰性,有助于对于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治学品质,更对扭转当前存在的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具有积极意义,使学生在修养上达到自律自制,完善自身成长,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志远.解读大学精神[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蔡元培.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M].蔡元培全集·第六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59.
[3]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72.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