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运用使得学生在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同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努力。由于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中含有竞技手段的因素,竞技手段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的意义就是挑战极限,所以,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使得体育参与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的挫折和心理障碍,并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付出意志努力。例如,在发展学生下肢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的时候,可以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单纯的200米×4跑,第二种方案是200米×2跑,在200米途中设立3—5个障碍物。实验结果表明,第二种方案要好于第一种,第二种方案中,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当跑完后学生脸上经常流露的是一种克服挫折与障碍后的成就感。第二种方案中,学生不仅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努力。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这一过程当中,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身心状态,因为体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挑战极限,而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6能够有效开发学生应付万变的智力体育运动智力通常是指学生把握时机的能力,即根据瞬息万变的环境迅速调整策略并及时采取应变措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完美体现往往是在竞技运动集体项目之中,而当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运用于集体体育项目经常化时,久而久之便培养了学生的这种体育智力。实验表明,竞
论文答辩技运动手段化经常化的集体中的学生在球类体育项目健身过程当中,对复杂场面问题(例如:看到了什么?有几个人?各自移动的方向?球的位置,可能的落点范围?谁传的球,下一个传给谁?预测防守方、进攻方,紧接着采取何中战术等等)的判断、回答明显好于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不经常化的集体成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综合判断能力、反应能力会有极大的改善和提高。由此可见,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对于体育智力开发有积极的作用。
2结论与建议
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不仅反映了竞技运动和体育之间的区别,更细化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这一理论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与其落后教材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学校体育改革的进行,使学校体育教材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这一理论在心理学角度上有利于体育的运行,有利于学生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培养,能使学生在快乐、愉悦、竞争的情景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工作者在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运用上对其应该有一个更新的认识;高校体育教材在内容、方法的选择上,应该向着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方向进行改革;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工作者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使用要遵循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健康的发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