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15 10: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万思志 点击次数:
二、培育特色文化
1.继承传统。高校在建设文化过程中,应当继承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否则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方向。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许多高校出现浮躁情绪,以校园占地大、高楼多、学科门类齐全、学生人数多自诩。不少很有特色文化的高校紧随市场步伐,丧失了自身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这样,不少高校因为没有继承自身的优良传统,从而在文化建设中迷失了方向。高校培育特色文化,应始终坚持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优势学科,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将传统优势学科做好做出特色,才能为培育特色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把优势学科置于学科建设的中心地位,将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先用于优势学科的建设,这样就使得学校的文化建设既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又有明确的发展方向。
2.与时俱进。高校在文化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两者相辅相成。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就是不断创新。高校文化建设既要随着学校物质基础建设不断创新,又要满足国家对人才和科技的新需要。不少高校在发展中存在一手硬和一手软的情况,一方面是学校的高楼越来越多,办公条件越来越好,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教师待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是对国家关于人才和科技的新需要置若罔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待业,所谓的科研成果也是温室花朵,无多大实用价值。由于学校建设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文化建设也就缺乏新鲜的时代血液。高校要培育特色文化应抛弃规模扩张的老路,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求最大、不求最全、只求最精”,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规模,将主要精力用于提高教师素质、创新内部管理体制等软件建设,不断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应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积极响应国家对人才和科研的新需要,既培养具备绿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又参与重大科学研究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这些将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时代色彩。
3.立足地域。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大学必然具有地域特色文化。每所高校都根植于一定的地域土壤,受该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文化必然打上地域文化烙印,其特色文化必然表现出浓郁的地域性。因而,每所高校在培育自身特色文化时,必须从地域文化中吸收营养成分。目前,我国高校掀起了一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之风,其中有些高校特别是中央部委高校,它们虽身处地方,却在很大程度上仅从科研、论文、师生比等量化技术指标出发,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而脱离地域土壤甚至中国土壤,忽视培育自身特色文化,甚至有些学校抱怨自己身处祖国边疆,这种地域环境限制了学校发展空间。高校要培育特色文化应扎根于地域,一方面,应从地域文化中直接汲取营养成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文化,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其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等往往就比较突出;而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其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就比较明显。身处不同地域的高校应直接吸收当地的文化精华,使自身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参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为地方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高校在服务地方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地方的文化气息,这对培育自身的特色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N].中国教育报,2007-11-13.
[2]苏小柱.论大学精神[J].探索,2010(1).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