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并实践课堂由“教”到“学”转型
时间:2013-11-23 14:4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赵水荣 点击次数:
一、更新理念引领行动
"小课堂"要"大变革",最大的问题在于转变教师观念,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教师才会知行合一,才会心甘情愿地"动"起来,一起想办法、攻难题,才能顺利实现课堂转型。
1.让师生充分理解学习的本质要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活动。只有"发动"和"依靠"学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他们才能学得好。郭思乐教授说:"我们所做的,全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这正是对教学的正确理解。教师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赖自己,而是让学生摆脱对自己的依赖,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主体学习品质。
2.让教师充分正视传统课堂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师们都非常"勤业"---满堂提问,满堂讲授,面面俱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则成为麻木的观众。久而久之,学生兴趣缺失、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思维僵化被"识记"替代,"识记"过度甚至堕落为"反射",既不利于当下学习质量的提高,更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
3.让教师充分认识转型的重要意义
(1)没有课堂由"教"到"学"转型,不可能有真正的轻负担高质量。所谓轻负高效,即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最大程度提高教学的效益。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如前所述,传统课堂,教师习惯、喜好于传授甚至灌输,而学生习惯、依赖于教师的"教",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其效率十分低下。我们知道,学习有其客观规律。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过程是预习---课堂学习---复习。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预习和复习。教师总是一厢情愿地试图利用学生课外时间(主要在晚上)来解决预习问题。但实际情况是一晚上(充其量两个小时),学生既要完成复习巩固的"回家作业",又要完成四、五门学科的预习任务,"真预习"往往成为"美丽的谎言"。再来看复习,由于以教为主教学方式中学生知识的习得是传授和灌输,其复习必然强化死记硬背背会或通过大量做题练会,这与"轻负高效"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2)没有课堂由"教"到"学"转型,不可能有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当下,考试学科的学习质量始终是人们率先关注的重要指标。如果考试学科不能实现轻负高质,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就不可能真正重视旨在培养和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学生主动性不强、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势必成为形式和点缀,素质教育最终将成为镜花水月。
因此,要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必须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式转型课堂,变传统课堂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的生本课堂。或者说,在课堂这一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时间率先实施素质教育。
为更新教师理念,我们采取的措施有:摘录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书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等有关课堂转型的经典语录,将其张贴悬挂在教师办公室、备课室,使之常诵常省;邀请专家做专题报告;学习前沿理论文章;对课堂模式进行释义;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理念宣讲;在校园内网上开设"教育思想大讨论"和"课堂教学经验教流"论坛;分批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考察;开展一对一的"心与心交流"活动;成立由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核心组";开展小记者就"20+X"模式采访校长活动等。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二、行政推动课堂转型升级
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生本课堂,我们力图使课堂体现"五减五增":减少教师的授课时间,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率;减少"接受"性负担,增加"探究"性活动;减少机械重复记忆负担,增加创造性思维空间;减少硬性统一作业,增加弹性作业;减少学生心理负担,增加学生自信心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们知道,理想教改的状况是自下而上由教师围绕新课程核心理念展开个性鲜活的改革,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在已发展到极致的应试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习惯两股势力共同作用下,现实中课堂转型仍十分艰难、缓慢。自下而上,几乎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尽管新课程并没有倡导什么模式,更不主张依靠行政力量推广某些统一的模式,但在开始推进时,我们还是借助了一定的模式:从"30+10"到"20+X"。为尽可能减少模式的副作用,我们确定的方针十分明确:开始时强化、过程中优化、习惯后弱化。
1.借助模式,促成课堂由教到学的转变
为了让教师做到"精讲",让学生有时间消化、质疑、练习,同时也为让教师更多关注学困生,我们在2008学年提出了"30+10"课堂模式,该模式的基本形式和操作过程是:课前备课组统一设计"学案稿",让学生预习或收集有关资料;课中前三十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以重点突破的形式精讲;后十分钟学生自主安排,或完成当堂练习,或问难,或交流。为落实这种模式,我们在课堂30分钟时设置短铃提示,强化检查落实。
"30+10"的课堂教学模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的授课时间得到了有效控制,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式发生明显转变,师生有效互动增加,使教与学的效率大大提高。三年实践下来,教师的教学技艺更精湛,课堂更精练。但同时,课堂也暴露出如教师讲课语速较快、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不充分、学生表达能力下降、学生预习不到位、课外增加预习环节、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等诸多问题。
在及时总结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大课堂转型步伐,我们根据江山野先生的"学习发展五阶段"理论,(初中学习阶段属于"相对独立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和标志是学生已经基本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大体明白所要学习的内容,只是不一定确切、全面、透彻。这阶段学生需要教师教的也就是50%左右,如果教师硬要教100%,那么学生50%的独立能力就要丧失掉,教师的教就不是促进学生发展,而是会阻碍学生发展),又适时推出了以"生本"为核心理念、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为基本方式的"20+X"课堂模式。虽然目前这种模式还处在探索完善之中,但我们觉得,"30+10"到"20+X"是质的飞跃,是由关注教师"教"到关注学生"学"的一次巨大飞跃。
我们将"20+X"中的"20"基本确定为学生在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进行简明扼要导学之后的"先学"时段。它可以集中,也可分段进行,但开始阶段必须充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师则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倾听、点拨和指导。"X"则是教师的"后教"时段,是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情进行施教。它要求教师的"教"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相互探讨问题的基础上,基本形态是教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做必要的、适当的点拨,对学生思维未达高度进行必要和恰当的引领。
2.学法指导,提高学习的科技含量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礼记·学记》语)以生为本的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着关键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决定生本课堂构建的成败。因此,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需要有具体的载体和抓手。为此,我们提出了三句话: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科学的方法。具体做法为:一是通过教师"与时俱进认识学生""典型事例鼓励学生""教学过程成就学生"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使学生达到"我能行"的境界。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整理了希望学生养成的20个学习习惯,并在七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强化。三是科学的方法。学校对学生强化学法指导。每年教学处组织教师开设学法高峰论坛、年段组织典型人物的挖掘和推广、班级组织学生开展"学法论剑"活动,这种既有宏观层面更有微观层面极具操作性的学法指导强化学生学习要讲科学、要提高效率的意识和行动。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