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07 10:5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杜金会等 点击次数: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模块化、专题式”的形式设置“魅力化学”的教学内容。课程共设置了“六大模块”,每个模块中又开设若干专题。这种设置方式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因为这样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6个模块涵盖了学科概况以及化学在生命健康、日常生活、能源环境、材料信息和军事应用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每个模块都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设置若干专题,专题数量可增可减、专题内容可删可改。目前,我们共设定了11个专题,具体见表1。当然,随着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教学素材的不断积累,今后还会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专题、丰富内容。我们下一步准备在模块1中增设“化学思维方法”和“化学实验方法”2个专题,在模块4中增设“现代战争与环境保护”专题,在模块6中增设“化学与生化武器”专题。当然,由于课程目前只有20学时,因此,所列主题并不是每个都讲,而是根据选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的取舍。
2.3 教学方法手段
“魅力化学”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方式决定了其授课方法手段的灵活多样。根据我院提出的“学术型教学、研究型学习和互动型交流”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了“以突出学术化的专题讲座为主、以强调互动的研讨交流为辅”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课下的研究式学习。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综合运用了“渗透式”、“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了随堂演示实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为了配合《魅力化学》的一系列改革,我们放弃了“闭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模式,代之以更为灵活的“大作业”评定课终成绩。“大作业”可以是就课中涉及的某一领域问题研究思考后形成的“科学小论文”,也可以是“魅力化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建议,还可以是与教师在课上的互动研讨(交流)。这种创新的考核方式既能考查课程的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将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从而保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激发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在第一次课就介绍“六大模块”(11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及具体的考核方式,并安排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一般2个学时完成1个专题),在随后的授课过程中及时记录与学生的研讨交流情况并评定成绩,课程结束后一周内收集学生的“科学小论文”或学习体会和教学建议(与教师进行过研讨交流的除外,因其已有成绩记录),并依此评定课终成绩。
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虽然“魅力化学”开课伊始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选课积极踊跃、好评如潮,学院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生选课压力大。由于选课的学生较多,而班容量却有限,导致“僧多粥少”、受益面窄;二是教师备课难度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得教师的备课就像要填满一个“无底洞”,需要多年的教学积累和大量的精力投入,这对年轻教师来讲无疑是一个较为严峻的挑战;三是“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依然突出。互动式“研讨交流”的引入虽然有利于学生研究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但对仅有20学时的选修课来说却是“雪上加霜”,导致学时更加紧张。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改进措施:一是鼓励教师增加“魅力化学”的开课轮次,并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扩充班容量,以缓解学生的选课压力;二是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师管理制度,通过政策激励,引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加大教学投入,攻克备课难关;三是将“魅力化学”的课时增加到30学时,以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杭义萍,蔡明招.化学教育,2009,30(3):22—24,32
[2]赵晨,马莲,寇元.大学化学,2008,23(3):11—13
[3]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5—239
[4]杜金会,李正群,侯本春,等.大学化学,2005,20(4):
11—13转19
[5]王园朝.咸宁师专学报,2001,21(3):48—50
[6]莫尊理,郭瑞斌,陈红,等.化学教育,2007,28(5);39—41
[7]王宇婷,林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3)57—59
[8]李士生.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3,15(4):1—5
[9]杜金会,张娜,徐筠,等.现代教育教学研究杂志,2012(4):3—4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