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12 14:5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智等 点击次数:
跨进新世纪,世情党情国情都发生巨大变化,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在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贯彻党的方针和政策实施,使之成为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坚持合作共事、民主协商的方式原则,充分地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及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调动统一战线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拓展和深化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三、协商民主制度与统一战线具有内在的契合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治功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同协商民主的实践范畴存在诸多交集,其广泛性和包容性的特点体现出追求共同的民主价值,具备整合利益和汇集力量的内在功能。统一战线与协商民主的辩证关系为:协商民主是推进统一战线的有效机制;统一战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平台。
(一)协商民主是推进统一战线的有效机制。作为中国共产党政治智慧的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其包含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诸多协商渠道,在协商机构的宏观协商和基层公民自治性的微观协商之间引领协商体制机制。协商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动力。
协商民主是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要方式,刘澜涛在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上指出,“统一战线组织内部的政治协商,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传统。”[18]协商民主推进统一战线发展的逻辑模式为:协商民主制度框架内的多元利益群体,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协调整合,充分展示自身观点、立场和意见,以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最终达成理性共识,提升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切实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广集民智、凝聚人心的政治功能,从而实现多方共赢和整体发展,营造团结和谐、协调融洽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多元交流、公开协商、公共责任的重要特征,遵循“平等相待,民主协商”和“求同存异,兼容并包”的原则,为我国统一战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二)统一战线是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平台。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为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其照顾同盟者的利益为重要原则,求同存异的包容精神是统一战线的精髓所在。统一战线在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演进路径表明,其作用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决定的。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00年的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将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概括为“四个离不开”:一是实现第三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离不开统一战线;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离不开统一战线;三是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统一战线;四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离不开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发展是社会矛盾的产物,社会矛盾愈错综复杂,统一战线就愈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社会阶层分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因此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独特优势、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智力密集和内涵丰富的资源优势,借助于此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价值,恰当地处理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以及海内外同胞关系,推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必须照顾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利益,2006年中共中央颁发文件强调“照顾同盟者利益是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的重要原则,也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努力畅通统一战线成员反映意见和要求的渠道,建立健全照顾同盟者利益的机制。”[19]
统一战线是求同存异。有异无同,建立不起来统一战线;有同无异,没有必要建立统一战线。事实上,民主协商也要强调求同存异,把一致性和独立性统一起来。[20]统一战线具备“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通过自身价值的作用转化和和功能提升有效推动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发展。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施平台,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推进民主、社会整合、政治参与和平等对话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善和发挥统一战线的政治功能,使其更好地为促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日臻完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苏红军.协商民主:推进爱国统一战线的有效机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
[3][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5、46、66
[5]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献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79
[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04
[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9
[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46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版:1313
[10][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44、155
[12][1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788、673
[1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5
[1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87
[16]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13
[17]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79
[18]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420
[19]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6—11—29
[20]崔珏.从多党合作制度看协商性民主及其实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