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18 10:4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洪艳 点击次数:
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畲族没有文字,有关畲族人民的祖先传说、迁徙路线、战争灾难、宗教信仰、行为习惯等内容都保存在畬族民歌里。从民歌里我们可以窥见畲族人民的艺术形式,从中感受到畲族歌唱艺术魅力的留存。畲族人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活中所选择、延续、保存、相传的畲族民歌正是他们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畲族民歌蕴藏着畲族千年历史,不得不承认她就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畲族民歌的传承
伍国栋说:“民间音乐传承是一个动态的音乐过程,它具体是由居于这一音乐传承过程中心地位的音乐群体和音乐个体完成实现的。因此,民间音乐的口口相传和身传言教,在不同民族和地区范围内的民间音乐生活中,由于传承者和受传者的状态不同,便主要表现为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这两种不同的形态。”[1](P164)畲族民歌的传承有三种基本方式:其一,在民歌活动中,传承者和受传者传承角色经常临时互为转换;其二,在家承和师承中,传承者和受传者身份角色相对固定;其三,有的传承者和受传者没有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媒介如文本间接实现传承。
1活动传承
畲族人无歌不成宴,无歌不成婚,无歌不成礼,歌俗与礼规世代相袭。畲族人把每年农历的“三月三”作为盛大歌会的日子,举行全国性的畲民歌会联欢。福建的畲族在“二月二”、“招兵节”也把歌会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十里八乡常常对歌,三日不绝。在歌会活动中,畲族都是全民参与对歌,竞相飙歌,互相学习。此外,畲族祭祀、婚嫁、传师学师等礼俗活动也都以歌为主。在这些活动中,传承者与受传者的角色相对不固定,时常互为转换,这也使畲族民歌得到最为广泛、最有效的传承。
2家承与师承
历代宗法制度影响着人类的主要活动,家族由血亲种族划分,血亲种族总是以家庭为单位,并以此脉络进行传承。家庭是畬族人学习民歌最初的学校。除此之外,拜师学艺,尊师重教,是畲族人获取歌技的另外途径。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双后降畲族村的蓝陈契老大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她的启蒙歌唱老师是她母亲,母亲每晚唱畲歌伴她入睡。在母亲的影响下,随着学习的深入,她陆续拜访了村里会唱山歌的前辈,学习到了更多的山歌。自此之后,她成为了村里能歌会唱的泼尼崽(畲语音:女孩子)。1994年,她受到日本福井市环太平洋民间艺术节民歌交流活动的邀请把畲歌唱到了日本。如今,她自己的女儿也成了她的学生,除此之外,她还收了十几个徒弟跟她学唱畲族山歌。家承与师承是一种最直接的传承方式。
3媒介传承
畲族有民族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畲族民歌能一代代的流传下来,其中非常重要的媒介就是畲族山歌本。畲族人用汉字和生造字来记录歌论文发表词。一般情况下,歌词中的汉字代表词意,其发音遵循畲语发音。畲族有很多生造字,为了记录特殊的词意,这些生造字都可以在旧时的山歌本上看到原型。各地的畲族民歌都有着本地传统的耳熟能详的曲调,后人只需参照歌词便能唱出山歌来。
除了老歌本以外,近年来,热心研究畲族音乐的工作者纷纷加入到继承和创作畲族音乐的队伍中来,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畲族音乐作品,这种创作文本传承也对畲族音乐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畲族民歌的传承危机
21世纪的世界正在迅猛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大浪潮中,各民族共融的趋势正在日益增长,文化同化的现象正日益突出。这种文化同化使得弱势民族的传统文化不得不面临着被边缘化、消亡的危机。在这种形式下,畲族的文化传承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今,畲族村寨畲民几乎全部身着现代服饰,年轻一代大多数人不会说畲语,会盘歌的民间歌手所剩无几,珍贵的山歌本被村民当废纸换钱。在经济条件改善较快的畲族村落,这种文化遗失更加严重。2011年11月,笔者在浙江衢州市开化县范树畲族村采风时,发现被村书记吆喝前来唱畲歌的竟然都是村里的汉族女子。由于村里没有会唱畲歌的人,没有人会说畲语,又因村里旅游政策的要求,这些汉族女子被选去充当畲族歌手,她们唱的畲歌居然是从附近龙游县群艺馆老师那里学来的。被誉为“畲歌王子”的雷志华感叹说:“畲歌如果消亡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消亡……但是现在,年轻人基本都不知道畲歌是什么了。”[2]
1语言传承的断裂
语言与民族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重要特征,畲族语言是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发展成熟起来的,历史上虽与汉人杂居,但畲族的语言主体并没有流失,而是在融合中进行发展。文化的传承除了物质传承以外,更多的文化传承是通过非物质的形式,用语言一代代传承的。畬族民歌与畬族语言密不可分。在当今社会大融合、经济大发展、文化趋同的背景下,畲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孩子们走进了明亮的教室,学说普通话,努力改掉方言口音。长期的学校学习经历,使孩子们渐渐地疏远了畲语。笔者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菖蒲垟村田野调查时发现,钟兴元家族中在世的第一代能说传统的畲语,第二代已经有了外出打工的经历,在表述畲语的时候会夹杂一些现代词汇和流行语,第三代钟慧芬接受了全日制大学本科教育,常年在外求学使其较少有机会使用完整的畲语,钟慧芬坦言,由于定居场所的改变她的下一代将不知道什么是畲语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要找到合适的传人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个传人首先必须会讲传统的畲语,其次才是唱山歌的嗓音条件和兴趣。畲族语言传承的断裂直接导致畲族民歌传承基石的瓦解。
2师承礼仪的断裂
畲歌之所以从历史上能流传下来,全凭口传心授、歌场学歌和拜师学艺才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年轻一代对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盲从,使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价值退化甚至丧失。如今,畲歌原始的音调、单调的旋律、固定的唱法已经不能打动年轻一代了,他们更倾向于学习现代流行音乐和其他乐种,对畲歌没有丝毫兴趣。目前畲歌老艺人都已经是六十至八十高龄的老人,如果没有承继的人,恐怕珍贵的山歌就要随着这些畲歌老艺人的离世彻底消失了。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弄村村民蓝荣昌说现在的年轻人贪图物质享受,对于传统的民族技艺的学习感觉很累,他们愿意外出打工挣钱,不会选择拜师学艺这种途径去学习畲族传统文化。畲族传统的拜师习俗也渐渐减少,畲歌师承礼仪的断裂直接导致了畲族民歌传承将后继无人。
3歌场环境的破坏
畲族人唱山歌,往往随性而发。在田间、在山野、在密林、在家中、在坝场……迎客时、嫁娶时、祭祀时、丧葬时、节日时……随处随时可闻可见。每逢畲民相聚欢歌时,总是全族男女老少集体相邀。如今,歌会活动渐渐悄无声息,田间地头稀有歌声,年轻男女不再以歌传情定终身,畲族礼仪习俗也因为汉族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影响在慢慢简化和流失,传统文化环境业已遭到改变,畲族民歌渐渐失去了表演的场所和土壤。虽然近年来,由于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畲族歌会也在每年固定的日子里举行几次,但植根于畲民心中那无处不在的歌声已经消失了,似乎只有在节日里才突然想起歌唱自己的民歌。畲族民歌歌场环境的破坏使畲歌的传承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三、畲族民歌的保护
目前,畲族族群面临着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之下的尴尬境地,而顺应潮流和固守传统之间又出现了激烈的对抗。虽然现代生活与传承传统并无直接矛盾,但是,多数人却选择了现代生活而抛弃了传统生活,甚至抛弃了民族习俗。王文章说:“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特定地域、群体中凝聚其文化传统的那些难以用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消解,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混乱。”[3](P14)保护畲族民歌,应从保护传承主体、保护传承形态和保护文化生态环境三方面入手。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