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18 14:1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卢鑫 点击次数:
选题的过程即价值判断的过程。评论话题和内容的选择,对评论者而言,取决于评论者本身的价值观;但对媒体而言,由于媒体的目标定位和受众对象的差异,评论选题通常呈现出不同的报道范围和立场态度,实际上,确定评论选题的过程,就是媒体寻找和读者契合点的过程。都市报是高度市场化的报纸,多在本地范围发行,是否为读者所接受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发行与生存,因此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一切传播产品应该坚持“受众为本位”的传播理念。就目前市面上的都市报评论版的选题来看,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时评的选题一般是本地化与全国化相结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是一种较理想的状态,但如今“胸怀全国”更成了一种普遍现象。通俗的来说即,都市报评论多是针对外地的或是全国性的事件,对地方问题不加报道,对外地的新闻事件穷追不舍、高谈阔论,而本地的负面新闻,评论选择沉默,哪怕当地的某一新闻事件已经成为了全国性的大事件,当地评论版依然一片空白。当然,我们承认这与媒体现有的舆论环境有较大关联。搜狐星空主编赵牧在《天边的大事与身边的恶》一文中指出:“身边的恶虽‘小’,制止却难;天边的事虽大,表达义愤却很容易,也没有人身危险”[3],这表明新闻的异地监督现象甚是常见。事实上,一些报纸为了不惹麻烦,不得罪领导,对本地的新闻往往不敢或不愿发表批评性评论,多是隔岸观火。殊不知这样评论的监督性名存实亡。《纽约每日新闻》社论版编辑古德温指出:“指望无名小镇和布鲁克林忙碌的读者费力地读完一篇分析法国工人罢工的长篇大论,——这不仅是在浪费时间和版面;这是彻头彻尾的愚蠢。[3]”都市报要借助评论版的舆论监督使命来维护本地的利益,通过评论让当地公众最大程度地知晓与评说,以建设性的评论指出问题所在,督促其改正,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揭露批评指责性的时评选题偏多,不利于公众情绪的疏导
时评作为现今媒体竞争的一个指标,在深入挖掘新闻信息,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新闻事实,促进社会有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时评被热捧的时代应做些冷静思考。都市报时评在针砭时弊、惩恶扬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时评中的揭露批评指责多了,可能导致舆论监督的异质化,过多的负面报道会对公众情绪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会让人产生刻板印象,好像中国社会每天矛盾和问题重重,好像中国官员都有经济问题,好像政府做出的决策都不利于市民生活,这潜在的传播效果是新闻时评应该避开的。都市报时评要掌握好平衡“点”与“度”。都市报时评不能一味批评,要批评与表扬兼顾,既有批评,又要为民鼓与呼,弘扬社会正气;更不能为了吸引读者注意,过量揭露异质化的丑恶,而应把敢言揭露和善言相谏统一起来,在揭露问题时能够提出具有
建设性、可行可操作的措施,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氛围。
四、如何做好都市报选题
都市报的选题多是当日或者昨日全国重大新闻,虽然及时的对这些重大新闻做出解读有助于受众了解这则新闻背后的原因和事情的性质,但是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其有明显的地域性,选题上应该有明确的倾向性,多刊载发生在本地或者发生在外地但与本地密切相关的信息。
(一)评论选题有地方性,语言有地方特色
都市类报纸可以体现一个地区的特色、风俗习惯,更能向其他地区宣传本区域的传统文化,新闻评论带有地方浓郁色彩。根据新闻学理论可以得知,地域上的“接近性”会直接影响受众的阅读选择和兴趣,对本地读者而言,他们最期待看见的是对自己所在地区的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评,如果都市报评论总是舍近求远,对本区域的问题避而不评,势必会影响其发行量。都市报自身的时评也决定了都市报评论要本地化。“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3]”评论本地化,才能最大程度的监督当地的权力部门,为公众利益服务,才能让当地的公众最大程度地知晓与评说,从而促成社会的进步。可以说,都市报评论实现了本地化,才能更好的表现评论的言论力量。尤其是独家报道的社评,会使报道和社评产生互动,使新闻报道更有深度和价值。当然这也会有较大风险,但也会较快的收到回应。
(二)构建多元的宽容的言论空间,完善监督类评论的写作手法
在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功能越来越突出,评论要多些理性,少些过激。过激的言论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目前有很多时评,针对外地时,多批评指责,对本地却很少涉及。实际上,新闻评论对于舒缓和化解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引领受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挥着巨大作用。新闻评论涉及到外地时,要尽可能淡化批评指责的色彩,要心情气和的表达态度,这样除了会让批评对象容易接受意见,同时也会让自身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其次,批评掺些“建设性”。除了对丑恶现象的简单批评,对并非有意为之的事件,批评的同时要提出点建设性意见。这样既为批评对象提供解决思路,也加强了时评的深度。再次,市民身边的小事不小,很多被编辑放弃的关于市民身边小事的时评,其实比那些泛泛而谈的外地评论更能引发市民的共鸣。第四,批评与表扬的都市报时评的选题均衡搭配。若已经发了较多的批评性时评,不妨选择一些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表扬性的正面时评来舒缓压力。
参考文献:
[1]刘家伟.建立起对理性的“强烈信赖”——新闻评论批判性辨析[J].新闻战线,2005(3).
[2]李大同.说说《冰点时评》——向我们的处境发问(代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李天伦.时评本地化漫谈——《南方都市报》社论的启迪[J].新闻记者,2004(2).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