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的变化
时间:2015-03-27 11:4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苏坦 点击次数:
摘 要:突发性灾难事件波及的范围一般较广,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社会影响深远,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对灾难报道标准的制定是不一样的。从国家政策、国内外影响和新闻记者职业要求等方面,对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报道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到灾难性新闻报道不断向更加自由﹑透明﹑人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新闻报道;变化
一、新闻媒体关于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不同报道
新闻媒体对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报道主要有三方面不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关于报道下达的新闻政策不同,报道方式和内容不同。
(一)唐山地震的报道情况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在人们的酣睡中,有100多万人口的唐山市转眼间变成一片废墟,震区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当时,中国媒体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关于唐山地震的受灾情况,只是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对这一灾难进行报道,其标题为《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这则报道全文的重点站在人如何同灾害做斗争的角度,肯定人的精神与力量,内容是毛主席、党中央如何带领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等,对灾情只用“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这样的话一笔带过。当时有“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的说法。其实,早在1950年4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给各地新闻机关的“关于救灾应即转入成绩与经验方面报道的指示”中就要求:“各地对救灾工作的报道,现应即转入救灾成绩与经验方面,一般不要再着重报道灾情。”这一规定实际上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
(二)汶川地震的报道情况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央视作为中国的主流媒体,做出了非常规的快速反应:在震后短短32分钟就在整点新闻中播报了汶川地震发生的消息,在52分钟后则迅速推出了“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直播特别节目,这次直播长达300小时,首播新闻1727条,制作专题133个。这样的报道,无论是从报道的形式﹑报道的样式﹑信息的公开度,还是从报道的厚度和报道的影响力上,与此前的任何突发事件报道相比,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次汶川地震新闻战中,其他媒体同样有令人敬佩的表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事发之初的冷静与坚守,新浪网等网络媒体的强大信息集纳能力,《南方周末》的冷静与追问,《中国新闻周刊》的速度与厚度……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媒体能做出如此反应,与政府的积极政策是分不开的。汶川地震的发生距离2008年5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只有12天。在汶川地震中,政府以史无前例的开放态度公开有关地震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第一次从各种条文或承诺成为实际行动;媒体第一时间对灾情做出反应并报道出去;公民对于政府的知情权也第一次从一项抽象的权利,变为一项受到官方重视和切实保护的具体权利,尽管得到的重视和保护还不够充分,却有了不小的进步;人民群众通过报道获知灾情并参与到报道中。这一系列的积极行动告诉我们,中国的突发性灾难报道与以往相比有了重大的突破,并在不断地前进着。
二、比较分析报道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国内影响
在唐山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报道中了解不清灾区的实际情况,不能调动人们参加抗震救灾的积极性,群众的力量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没有在报道中得到充足的信息,影响了人们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度。而在汶川地震中,由于政策对新闻报道的支持和政府对灾区的积极态度,政府的形象得到了提升。在这个网络时代,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表,在救灾现场树立了亲民的形象,由此拥有了一批政治粉丝,拉近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距离。
(二)从国际方面看影响
唐山地震后政府对灾情实行保密政策,致使国际在中国的报道中得不到灾情的详细信息。从此,中国媒体对灾难的报道成为国际上的反面教材,影响了国家的形象。而且当时政府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拒绝一切外援。这一做法虽然体现了中国人顽强的精神,但不应跟接受外部捐助和支援对立起来,不接受外部支援,还落得人家抱怨,效果很不好。
在众多外国媒体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致的印象。这些报道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是灾情的实况,其次是救灾的进展和救灾的困难程度,再次就是惊叹中国政府的救灾效率,尤其是对中国政府能在最短时间内动员最大的人力投入救灾十分赞叹。汶川地震灾情报道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让世界刮目相看。媒体开放﹑自由﹑客观的报道,不仅保证了社会安定,消除了民间谣言﹑惊恐慌乱的现象,大大加强了政府公信力,也赢得了国际信誉,得到了西方媒体的高度评价。
三、突发性灾难报道的职业要求
突发性灾难报道就是指对一切突然发生的危害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直接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和影响的事件的报道。因为灾难的发生跨领域广,采访道路曲折复杂,所以对执行采访任务的记者提出了高要求,不仅要求记者有专业的采访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的灾难常识和救援知识。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最突出的难点是对灾难所带来的损害程度的报道。记者在报道灾难所造成的损害程度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首先,寻找最可靠的信息来源,提高对信源信度的判断力。其次,坚持正义,公正介入,及时、准确地披露灾难发生后的真实数据。再次,富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无私无畏地报道灾难发生后的真实情况。最后,采用一些模糊的表达,避免直接提供一些无根据的数字,通过其他方法来描写灾难的损失情况。
突发性灾难事件涉及范围一般很广,出乎人们的意料,而且事关人民的利益,所以必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新闻从业人员在选取报道角度时应合理分配,既要全面报道受灾情况,又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人们在关注了解灾情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援灾区。一般而言,灾难性事件都属于负面事件,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这样一来也会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外国人了解中国灾情和救援进度一般都是通过国内的相关报道,所以突发性灾难报道关乎政府的形象﹑国家的声誉。如果报道得当,就会提升国际形象,起到很好的正面宣传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来国际舆论压力,造成政府危机。
四﹑展望突发性灾难报道的未来
面对重大的灾难,记者这个社会角色被赋予的功能就是第一时间传递信息,通报灾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唤起社会的凝聚力,乃至把声音传达到全球,让全球社会共同为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难行动起来。灾难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重要的领域,重视灾难报道,使灾难报道在中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是每一个新闻人的愿望。对于灾难报道来说,公众的生命安危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我们应在报道中把人性化与专业化结合起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国人日益重视生命的可贵,越发意识到灾难面前人命关天。因人道救援和人性关怀而引起的对灾难报道的重视,逐渐成为近年中国社会的主流。灾难报道要想为公众所熟知,就要加强信息的透明度,把信息公开制度化,扩大新闻报道的自由度,建立有效的灾难信息沟通机制。政府在处理灾难和形象建树上需要一个能够给公众和政府提供真实可靠、客观全面、公正平衡、无偏见信息的新闻媒介系统。灾难报道如果有所偏差,就会引起政府的危机公关,影响国际声誉。所以,政府应给予灾难报道足够的空间,使灾难报道能够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现政策的一个平台。突发性灾难报道虽然在我国经历了一路的曲折和坎坷,但是灾难报道的明天应该是光明的。作为新闻人,应该为新闻报道明天的光明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霖.新闻学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2]杜俊飞,周海燕,袁光锋.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力丹,王冠.汶川地震报道特点及对传媒未来的影响[J].当代传播,2008,(4).
[4]李梓新.灾难如何报道[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