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5 16:1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杨文登,叶浩生 点击次数:
医学实践要讲证据、要以科学研究证据来指导。但在日常治疗实践中,各种研究证据往往龙蛇混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哪些内容才可称之为证据?同时,针对同一病症的证据很多,哪些证据才是最佳证据?如何检索与寻找最佳证据?循证医学通用的实施步骤是什么?如何保证没有经过循证医学专门训练的人,也可以进行循证治疗?对于这些问题,传统医学并没有做出很好的回答。循证医学尽管也没有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它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
因此,循证医学的最大贡献并非是提出了遵循最佳证据的原则,而是提出了一种确保人们遵循最佳证据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将所有的研究证据进行分级,把当前所能得到的级别最高的证据当作治疗的最佳证据。一般说,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系统综述获得的研究证据级别最高;准实验研究、相关研究、病例研究得来的结论级别次之;教科书建议、个人经验、专家意见等级别最低。在治疗疾病时,应优先根据高质量的研究证据进行治疗,只有在高级别证据不存在的前提下,才允许使用低级别证据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样,循证医学顺利地完成了两次转换:将“最佳实践”转换为遵循“最佳证据”,再将“最佳证据”转换为“级别最高的证据”。也就是说,循证医学通过遵循当前最高级别的证据,来确保自己的治疗实践是最佳的。循证医学在找到这一理论后,最为难得的是,它开始了真正的行动。其拥护者在全球范围内搜集研究证据,对证据进行评价,组成巨量的证据数据库(如考科蓝数据库、坎贝尔数据库),针对具体的病症,将最佳的证据推荐给全球的医生或病人。理论上,所有的医生不管身处何方,只要能上互联网,他就能实践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有着相对固定的实施步骤,为所有医学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实践的基本范式:(1)结合临床上碰到的各种疾病诊断、防治、预后上的问题,以简洁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如专门的PICO格式)。(2)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根据上述临床问题上网检索相关文献,先检索针对这个临床问题的系统综述和实践指南。如果没有,再到Medline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寻找原始文献。(3)评价资料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如没有找到有关的系统综述或元分析,则应根据科学标准,自己判定检索到的原始证据,确定证据可信度的级别,再决定应用与否。(4)在临床上应用这些有用的结果。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与病人的主观意愿,在检索到的证据基础上进行治疗决策,用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案替代那些落后、繁琐、效果差、不经济的治疗方法。(5)对上述4个步骤进行总结反思。对研究证据所支持的治疗方法的结局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指导以后的医疗实践。
四、社会科学的第三次“科学化”浪潮:以循证心理治疗与循证教育学为例
循证医学出现后,“基于证据进行实践”的理念迅速成为一股思潮,在各门学科的实践领域催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循证实践运动。它像是在平静水面上投下的巨石,首先在中心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了整个医学领域,形成了循证心血管病学、循证护理学等学科;然后迅速向周边扩散,形成了循证心理治疗、循证社会服务等学科;最后向整个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推进,形成了循证教育学、循证管理学、循证图书馆学等多门新兴学科。下面,本文以循证心理治疗与循证教育学为例,来谈谈社会科学是如何进行循证实践、如何“科学化”的。
(一)循证心理治疗
“循证心理治疗”(evidence-basedpsychotherapy)是循证医学向邻近学科渗透时,最先形成的领域。它是指治疗者在意识到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的情况下,将最好的、可供使用的研究证据与治疗者的专业技能整合起来,以指导心理学的具体实践。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者提供最佳证据。循证心理治疗的证据既可以是基础研究者在实验室情境中获得的研究结论,也可以是应用研究者在真实情境中得出的“临床发现”。它的来源有多种,临床观察、质化研究、系统的案例研究、单一个案实验、人种学研究、自然情境中的生态研究、随机对照实验以及元分析等得来的结论均可作为临床证据进行使用。但是,这些证据不尽相同,有些结论甚至相互对立。一般认为,只有能对下面问题进行正性回答的证据才是“最佳证据”:(1)研究方法是否“科学”;(2)研究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3)研究是否可以作为指南、原则来指导实践;(4)研究是否可以向临床实践情境推广或迁移;(5)是否在足够充分的研究证据基础上得出结论;(6)是否适用于其它种族/民族或边远地区人群。
第二,治疗者的临床技能。临床技能是治疗者在临床过程中进行诊断、评估、干预、决策、到循证实践预后等实践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其目标是在综合考虑病人的文化与偏好等因素的基础上,将最好的研究证据与临床数据整合起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它的内涵很广,检索与使用最佳研究证据只是临床技能的一种。
第三,病人的特征、文化与偏好。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者不仅要关注已有的研究证据及相应的临床技能,还要充分地关注病人本身(如:病人的年龄、性别、性别认定、依恋、社会化、社会认知、宗教信仰、性取向、道德及情绪发展等因素)。而且,在关注病人时,不仅要关注病人的具体病症,还要关注病人的个人特征、文化与偏好(如病人所处的种族/民族、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经济实力及一些情境因素)。
熟悉心理治疗的人都了解,心理治疗领域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多个不同的治疗流派,每个流派都对心理疾病本质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拥有着完全不同的治疗技术(类似于社会技术)。具体的治疗方案更是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有关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已经有300多种。如此多的方法或技术,哪一种是最好的?针对具体的病症(如抑郁症),该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法?这些困扰实践者的问题,都不是应用研究层面所能回答的。各种技术的拥护者,由于“理论忠诚度”(theoreticalallegiance)的影响,都会宣称自己的疗法是最好的。因此,在具体的实践领域,治疗者必须以“科学”的方式来进行甄别。这正是循证心理治疗所要做的。循证心理治疗效仿循证医学,提出了专门的证据分级标准。针对不同的心理病症,不管是哪个流派,也不管是哪种方法,只要它的疗效在当前是最好的,已经得到了研究的充分证明,那它就是当前最佳的治疗方式。如果出现了更好的治疗方法,研究证明它的疗效比当前最好的方法还要好,那它又成为了新的、最佳的治疗方法。循证心理治疗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它有着固定的实施步骤,制订了大量的治疗指南、标准与手册,建立了大型的证据数据库,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者参与进来。当前,已经没有人讨论是否需要循证心理治疗,也没有人质疑它即将取得的主流地位,正在着力讨论的是该怎样实施与执行循证心理治疗。
(二)循证教育学
循证教育(evidence-basededucation)是循证实践运动在社会科学领域全面展开时诞生的。
教师与医生的工作的对象均是人,目的都是希望服务对象变得更好。只不过医生是通过治疗生理疾病救人,教师是通过心理的教育、矫治,促进人的成长。但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确实比医学要大,影响教育的因素更多,教育规律也更具体化。因此,两者遭受的历史命运不同。在美国开始医疗改革,医生处在风口浪尖饱受质疑时,教师还受到民众大度的宽容。
但是,当医学领域的实践被循证化以后,人们对教师的期望值就史无前例地升高了。教育改革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方的议事日程。1996年,美国学者Hargreaves在一次教师培训机构进行演讲时提到了循证教育学的理论。他认为教师与医生在进行实践决策时,有着相当程度的一致。不同的是,循证医学诞生之后,医生在决策时会遵循严格的科学证据,而教师却仍然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经验。因此,他提出,教育领域的实践也应该严格地遵循研究证据,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受到更好的教育。因此,人们世世代代所持有的“让孩子们接受最为科学、有效的教育”,从一种理想逐渐向实践方向推移。
2001年,美国政府颁布了《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NoChildLeftBehindActof2001,NCLBAct),在该法律中反复提到“基于科学的研究”(scientificallybasedresearch)一词,要求教育实践者遵循“基于科学的研究”进行实践。所谓“基于科学的研究”是“应用严谨、系统、客观的方法来获得与教育活动及教育政策相关的可靠、有效知识的研究”。它具有如下特点:(1)在观察与实验中采用系统、实验的方法;(2)通过严格的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以及证明结论的普遍性;(3)通过测量与观察的方法为评估者、观察者提供具备信效度的数据;(4)使用实验或准实验方法;(5)保证实验研究以充分、具体的形式呈现,以便该实验可使别人重复操作;(6)实验的结论能受到专业学术期刊的认同,或是能通过多数独立研究专家相对严格、客观、科学的评论。那么,如何促使教育实践者遵循“基于科学的研究”来进行教学活动呢?深受循证医学影响、以循证实践为目的的循证教育学似乎成了人们唯一的选择。
所谓循证教育学,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智慧与最佳、有效的经验证据整合起来进行决策”。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循证教育学为参与教学实践的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行政人员提供了一种科学实践的理论,并为这种理论操作化,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支撑。学者们在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如:美国“国家阅读小组”承担了一个“阅读优先”项目,为使每个孩子到三年级时都可以熟练的阅读,进行了多达10万次的试验研究);而且,美国教育部还建立了奉行循证教育学理念的有效教育策略网(WhatWorksClearinghouse,WWC),将“如何提高女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经过评价的教学策略,免费传播给全世界的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政策的制订者。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