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16 10:3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盘淼 点击次数:
摘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应积极配合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针对地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地域性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服务,进一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用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谈点学习研究体会,谨供社会同行参考。
一、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需要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但也要看到,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存在许多不适应。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应用对策研究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理论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二是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树立精品意识,强化服务功能,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解决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问题。必须努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以重点学科、优长学科为骨干,布局合理、特点突出,努力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能及时指导服务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的需要;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有利于原创性理论观点产生和学术流派涌现的学术环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充满生机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一批对工作决策有较大作用、对学术发展有较大推动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形成一支以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为核心,整体素质较高、综合实力较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队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要结合国家、地方各方面的工作实际,完善研究体系,并不断将相应的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具体的建设实践,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方面:一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全局性、地域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在理论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二是深化科学发展观研究。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全局性、地域性改革发展的实际,加强对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等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深化地方各级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研究。围绕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执政能力建设上遇到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等问题的研究;四是深化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研究。针对干部群众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解疑释惑;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组织编写通俗读物,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扩大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宣传和教育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干部群众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五是深化重点学科建设明确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和总体建设研究。在人才引进、经费资助和研究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有针对性加强地域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理论、教育学原理等学科建设;六是大力发展优长学科,根据现有研究基础,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根据地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建设;七是加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大改造传统学科的力度,增强传统学科活力,积极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促进其向应用研究领域拓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薄弱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八是加强各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学科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管理经验。
在加快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面:一是加强地域性研究,从地域性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出发,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对当地工业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把握地域性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特点研究;二是加强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围绕国有企业改制、改组和改造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的研究,破解国企改制难题,更好地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三是加强发展民营经济问题研究,从地域性实际出发,围绕发展民营经济在政策支持、体制机制、社会环境、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破除各种障碍,推动民营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四是加强“三农”问题研究,围绕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等问题的研究,促进地域性“三农”问题的解决;五是加强对外开放问题研究,围绕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对促进招商引资、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加快发展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等问题的研究,推动地域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领域,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六是加强全民创业问题研究,围绕培育地域性干部群众的创新精神、创业观念和创造能力,加强对创业文化的研究,引导干部群众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理念,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七是加强发展环境问题研究,围绕建立良好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对政府职能转变、信用体系建设、司法保障、金融服务等问题的研究,推动影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和政策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改善地域性的投资环境,大力推动项目建设。
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方面:一是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地域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的领导,制定地域性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研究规划及年度执行计划。按照公正、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改革地域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制度,着重支持能够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地域性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应用对策研究项目。建立以资助研究为主,合作委托研究为辅,合理利用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的新机制;二是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充分重视和发挥高校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会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主要围绕地域性的中心工作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在一些具有地方性特色和区域优势的领域,开展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各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应主动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在实行课题研究招标制中,形成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核心的研究机制;三是高校在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体制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和管理,推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入竞争机制,推行聘用制,把学术造诣高、讲课效果好的专家学者吸引到教学第一线。完善教学改革的立项、实践、评价、奖励和推广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要质量,注重原创性和应用价值,倡导理论创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并把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重要标准,以成果的质量和实际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励制度,组织好地域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方面:一是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定地域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规划,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学术造诣处于国内一流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培养和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中青年理论骨干;二是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形成公平竞争、择优选拔、优胜劣汰的动态选拔机制,加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引进工作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不断扩大人才引进渠道;三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服务社会的精神,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恪守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