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

时间:2015-05-22 10:0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逯萍 点击次数: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与和谐的思想:先是人内心、家庭的和谐,然后是国家、天下人的和谐,最后是天地及测验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中国古代特别重礼,礼的意义在于“规定社会上的诸种差别,制定行为规范”;“节人之欲,文人之情”;儒家更是以仁讲礼,使礼更倾向于协调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使之和谐。如此,礼与和就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与和谐社会相关,如:音乐与和谐、天地和谐与人事和谐、教化与和谐、人情与社会和谐、法制与和谐。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社会
  古代中国,社会矛盾并不突出,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种倾向在中国文化中有很明显的表现。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时代的重大任务之一,就应该充分利用传统资源。本文试对传统文化当中对于和谐社会的认识做一提纲式的勾勒。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观念的重视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关键词。在许多早期的古代典籍当中都表达了对和的认识与重视。那么什么是“和”?有两段古人的话是现代讲“和”的人经常引用的。其一是《国语·郑语》当中史伯的一段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还具体解释到:“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更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絯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这是说,只有不同的事物相和在一起才能产生变化与发展,就如天地间有五行才会相和出万物,有五味才会让人吃起来爽口,如果是完全等同的事物并在一起是不会有新事物产生的。
  其二是《左传·昭公二十年》当中晏婴对齐景公论“和”的一段话:“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这二段话都是以同论和,与现代意识比较接近(强调多样性,强调对立统一),所以成了现代谈“和”的人每每引用的两段话。
  讲“和”更有代表性的就是具说是由北宋初年道士陈抟所创之太极图。(见《宋史·朱震传》)图如下:
  阴鱼中有白,阳鱼中有黑,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各有所主,又能兼容,以成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和与和谐的思想其实是有层次的:先是人内心的和谐——人自身精神的和谐,然后是家庭的和谐,然后是国家的和谐,接下去是天下人的和谐,再接着是天地的和谐,最后是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各个层次之间又互相联络,互相依存。社会和谐主要是指国家与天下的和谐,因为篇幅关系,本文主要就这两个层次展开论述。
  从阴阳理论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是阳,用现代理论说,统治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如欲得和谐,他们必须做出让步,不然,作为被统治者的阴就要起来闹革命了。对于统治者的责任,在史书当中还有说得更具体的,如《汉书·谷永传》记谷氏上疏:“……王者躬得道德,承顺天地,博爱仁恕,恩及行苇,籍税取民不过常法,宫室车服不逾制度,事节财足,黎庶和睦……”。又如《汉书·师丹传》中皇帝策免师丹之职曰:“夫三公者,朕之腹心也。辅善相过,匡率百寮,和合天下者也……”和谐的关键在于皇帝为首的统治层,他们若有心为善,努力为公,则天下就会和谐;否则就难以和睦。
  二、礼、仁与和谐
  中国古代特别重礼。何谓礼?《说文》中说:“礼者,履也,”就是一个人必须遵守的规范与履行的责任。与以欧美为主的西方文化不同,传统上我们不重法而重秩序。有了秩序自然就有了和谐,保持秩序主要靠礼。
  礼的第一个意义是“规定社会上的诸种差别,制定行为规范”。《礼记·曲礼》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人生于社会当中,在不同的环境里面就会担当不同的角色,礼告诉人要有角色意识,言行举止要遵从一定的规范。《庄子·天下》中说:“礼以道行。”譬如,作为儿女,依礼而行,就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尊重社会上的老人;作为公民,依礼而行,就要树立“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作为领导,依礼而行,就要树立公仆意识与服务意识……如此,人人会“各得其所”;相反,若是不合礼的东西,人就要注意规避,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人遵礼而行,就会出现一个稳定与和谐的社会。
  礼的第二个意义在于“节人之欲,文人之情”。《荀子·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记·坊记》中也说:“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防也)者也。”欲望是人性当中所必有,礼并不是要摒弃人的欲望,而只是节制人的欲望使之不过分。过分的欲望,不但会损伤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且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造成“乱”与“穷”。那么,人若是依礼行事,就可以达到“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不至于个人利益第一,与别人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这样才会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如此以来,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礼与和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史记·袁盎传》记袁氏对皇帝言:“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史记·礼乐志》中言道:“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贾谊传》中贾氏上疏:“……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通典·礼·天子诸侯大射乡射》中说:“……闻人通汉曰:‘乡射合乐者,人礼也,所以合和百姓也。大射不合乐者,诸侯之礼也。”正如孔子弟子有子所讲:“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
  三、其他思想与和谐
  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与和谐社会相关,这里只列举几例。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