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下)   (3)

时间:2016-01-08 10:1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重庆柄 点击次数:

  应该看到,此前的文学理论在价值观问题上始终没有解决好。就以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来说,建国以来经过了多次讨论,但很少有人把真实性提到审美的领域来思考。新时期以来又一次开展了对文学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但这些讨论往往停留在哲学的、社会学的层次,而没有进入独特的审美层次。笔者早在1985年发表了《文学真实性漫议》-文,批评了“本质’论的艺术真实观,并把文学艺术真实性问题提到了审美的层次加以论证。笔者提出了“合情合理”四个字来说明文学艺术的真实性。所谓“合情’,就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要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所谓“合理’就是指符合艺术假定中的生活逻辑,指它可以被人理解的性质5这种对文学艺术真实性的理解是一种审美领域的理解,它具有巨大的阐释力,任何作品的真实性都可从这个说法中得到合理解释。因为这种艺术真实性理论不是从现成的哲学范畴那里搬来的,而是从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实际出发所作出的论述。
  以上所论表明,“文学审美反映”论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决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是纯审美,是什么“审美主义”,因为它充分考虑了真与善的文化维度。顺便说一句,目前有些中年学者对“审美”不屑一顾,有的人提出“欲望的满足”才是现实的主题。这是我们不能苟同的。欲望是人与兽都有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他能控制欲望,而达到了具有精神超越性的“审美”境界。今天提倡“欲望的满足”莫非要使人重新退回为“兽”?这是笔者感到十分困惑的。
  五、结语
  新时期以来,在文学理论方面,我们对外国文论引进很多,但属于自己的理论创新并不太多。那么,“文学审美反映”论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不是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呢?是不是属于中国学术界的理论创新呢?
  蔡仪在1942年所著的《现实主义艺术论》一书中提出过文学的“美感教育”观点,他说:“就现实主义的观点来说,艺术要真实地描写现实,创造艺术典型,创造艺术的美,它的社会教育的意义不是一般的,而是美感教育的潜移默化以陶情淑性,它的思想宣传的意义,不是别的,而是艺术魅力的悦目赏心而移风易俗,这样的现实主义艺术,它的艺术效用和艺术特性是统一的。6蔡仪的观点是不错的。特别是他强调艺术效用与艺术特性统一的观点尤其可贵。但是,他提到“美感教育”、“潜移默化’只是说明艺术的效用,而不是阐明艺术的特性本身。
  前苏联“审美学派”的主将之一的布洛夫在1956年的《文学报》上发表了《美学应该是美学》的文章,他对文学的见解明显地与前此流行的文学认识论完全不同,他批判了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是用形象来反映的观点。布洛夫的确接触到了文学所以是文学的艺术特性问题,但他没有提出“审美反映’论。在近20年后,布洛夫在《美学:问题和争论》(1975)-书中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这个词,这就是前面我们引用的话:“……'纯’意识形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只有在各种具体的表现中一作为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布洛夫的意思是说意识形态没有抽象的,只有具体的。但是很难说他完整地提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这个论题并加以论证。
  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一书出版于1990年,且是一本对英国经验主义和欧洲启蒙主义美学问世以来的美学观点的评述,与我们所提出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关系不大。因此,“文学反映”论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确是当代中国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出发,在总结了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之后,根据文学艺术的实际,用自己的心血所作出一次理论创新。它的理论及其意义将接受时间的检验。
  现在有些人喜欢夸大当前文学理论的危机。我们不否认有“危机”,这主要是文学理论对创作实际的脱离,对文学理论教学实际的脱离。至于说到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总的看来是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不说,前20年因为我们有王国维.鲁迅(早期)等是辉煌的,而后20年因为新时期有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讨论的风气,也有不少理论创造,值得我们去总结它.珍惜它。
  参考文献:
  ①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2页。
  ②③见《新时期文艺论争辑要》下,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5页,第1146页。
  ④见《上海文学>1979年第7期。
  ⑤⑥⑦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祝词〉,《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第9页,第6页。
  ⑧⑨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2页。
  ⑩蔡仪:《现实主义艺术论》,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66页,第169页。
  ⑾《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24页。这是新时期开始最早翻译的美学著作之一。但解放前,罗丹此书曾以《美术论》翻译出版。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书时仍加上一个“出版说明”,认为罗丹是“资产阶级艺术家”,论点中有不少是“唯心主义”的。
  ⑿李泽厚:《谈谈形象思维问题》,《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0页,第341-342页,第344页,第559页。
  ⒀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1982),《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1982。理论一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58-659页。
  ⒁阿。布洛夫:《美学应该是美学》,《美学与文艺问题论文集〉,学习杂志出版社1957年版,第39页,第40页。
  ⒂童庆炳:《文学概论》上册,红旗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8页。
  ⒃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7-158页,第136页,第160页,第131页,第131页。
  ⒄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页,第53页,第54页,第56页,第58页,第58页。
  ⒅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页。
  ⒆苏布洛夫:《美学:问题和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⒇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第29页,第79-81页。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