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国的视角下 (下) (2)

时间:2016-01-08 10:2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胡键 点击次数:

  20世纪下半叶前30年,由于政治价值的功能完全掩盖了文化价值的功能,也由于认为时代主题仍然是“战争与革命”,因此中国常常不顾国力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外交援助以推进“世界革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解放运动的支持者”(iemicnsupporter)而被视为“革命解放者的”堡垒(bsticnGfrevlinay-libeao)。在冷战时期,对中国的这种角色定位实际上就是把中国视为“异类”认为中国是“将改变国际体系本身作为追求目标的坚定的革命者”西方对中国的这种认知到今天还保持着强大的“惯性”,这是当今“中国威胁论”的错误的认知根源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市场的价值取向取代了政治价值而掩盖了文化价值的功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市场理念的冲击之下再一次被解构。一时之间,从政府到市场主体都陷入经济至上主义的泥潭,而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时候过多地强调了量的增多,却忽视或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质的提高问题。于是,在能源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中国被西方认为是患上了“中国综合症”(TieChnaSyndoie)。而为了不让“中国综合症”成为国际社会的威胁,就必须对中国崛起的进程和势头加以“掌控”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硬实力的“量大质低”也是外部“中国威胁论”产生的根源之一。
  当今,中国重新倡导“和合”等传统文化思想,就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使之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当然,发挥文化价值的整合,并不是要使社会抛弃政治价值和市场价值,而是一方面要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重构社会认同体系;另一方面要用一种共享的文化价值来夯实市场价值体系,使市场在文化价值的引导下更为理性,包括理性地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若能实现这样的整合,则中国的对外形象就实现了新的再造。
  二是规范整合。人创造文化,但文化却是人的精神养料。人的言行举止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同时在对外活动时又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形象。从这一角度来看,规范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关系到外界对该民族、该国家整体形象的认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人被西方视为不被人信任、贫穷、狡诈、贪婪的民族。19世纪末期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turHSnih)在他的《中国人的素质》(ChineeChaacteitics)一书中也指出,中国人在性格上漠视
  时间和精确性、天性误解、没有契约精神、拐弯抹角、因循守旧、柔顺固执、麻木不仁、心智混乱、互相猜疑、缺乏同情,他们愚昧而狡诈、懦弱而残暴、虚伪而淫荡,等等。于是,中国就被描述为一个经济贫困、政治腐败、道德堕落的野蛮国度,是个邪恶的专制帝国。这种认知迄今为止也没有根本扭转过来。一方面是外部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是在国外的中国人把在国内的劣行全都带出去了,言行举止缺乏文明的规范,因而使外部对中国人的认知形成定势,认为中国人过去、现在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富裕了的当今中国人“具有猎豹一样美丽的外表”,但有“像猎豹一样的狡猾和残忍”。
  所谓规范整合,就是借助于文化的教化使文明的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对内以维持社会秩序,对外以塑造国家形象。有学者指出,“所有的他者形象,都源于自我意识”同样的道理,所有的自我形象,都必须通过他者而反映出来。而这两者都包含着一个文化的“教化”过程,两个“教化”过程的互动就产生了主体的“自我”在客体“文化镜子”中的形象。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从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衍生出来的一种柔性力量,但又与奈的“软实力”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一国的文化软实力基于该国的文化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一国的一切文化都是该国的软实力,只有当一国文化产品在对外传播中能够被其他国家、其他民族主动接受时,这种文化才直接转化为该国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既可以产生硬性的实力,也可以产生柔性的实力。当文化产生硬性的实力时,它所体现的是国家的现实主义政策取向,是在实力政治学基础之下推行文化的扩张,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政策。因此,美国的软实力不“软”,就在于美国推行软实力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善美国屡屡单边使用硬实力而严重受损的自身形象,而是把软实力作为单边使用硬实力的一种补充,为了更好地在全世界用美国的价值观念进行“美国式改造”可见,奈的软实力理论实际上是为美国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目的是充分运用传统文化的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国品格”和改善自鸦片战争以来被世界扭曲了的中国形象,而不是为了炫耀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并强迫外部接受中国文化。可见,中国文化软实力是真正的柔性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就是通过吸纳外部文化元素而获得新的成长力的,从来就不是用“改造”和强制的方式来征服周边和外部世界的。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政策即便有“改造”的成分,但也是“改造”自身以适应外界。从这一角度来看,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定型模式,而是一个变体即因其时代与社会条件不同而变异。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却是亘古不变的。中国传统文化众多的文化资源都必须要经过转化之后才能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却可以直接转化成为中国的软实力。这是因为,这些思想起源于中国,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同时在经过当今中国的全新阐释之后而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因而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马勇:《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增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332页。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4.郑永年、张弛:《国际政治中的软力量以及对中国软力量的观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7期。
  5.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学者有不少争论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文化实力在1991年远大于1951年,但增强的文化实力却未能维持国家的生存;古巴、朝鲜、越南和许多非洲国家的文化实力都远小于苏联,但这些国家却能在冷战后生存下来。原因就在于苏联的政治力变得弱小而亡国,古巴、朝鲜、越南等国虽然文化力弱小但政治力在增强,从而国家得以生存。所以说,政治力才是软实力的核心。另一种观点认为,软实力的本质就是指国家的对外吸引力、劝说能力,其源头是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具有正统性(即合法性)的政策。而这一切归结起来都是文化层面的东西,所以文化力是软实力的基础性要素和动力性要素,因而更是软实力的核心。参见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力》,《环球时报》2007年5月22日;陆钢《文化实力弱让这个失分》,《环球时报》2007年6月19日;吴旭《中国软实力不能吃老本》,《环球时报》2007年10月29日;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7.参见单世联《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哲学研究》2008年第7期。
  8.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光明日报》2007年12月7日;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
  9.童世骏:《文化软实力》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10.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来自于从事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他们认为,建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主要就是要通过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来提升中国的文化竞争力u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见于花建等《文化力:先进文化的内涵与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动力》,上海文艺出版社、百家出版社2006年版;田丰、肖海鹏、夏辉《文化竞争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
  11.关于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巨大逆差的详细数据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相关各年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报告u
  12.塞缪尔·亨廷顿(SmuelHunigOn)最初认为,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将取代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冲突而成为未来国家间战争的根源,中国将与伊斯兰国家联合起来,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挑战。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国家集团之间发生即“文化冲突是沿着文明的断层线发生的”([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后来,西方一些学者沿用了他有关“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但换了一个视角认为,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张特别是在亚非拉地区的扩张构成了对西方文化的威胁。
  13.参见[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6-56页。
  14.[加拿大]马修。弗雷泽:《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文化进出口贸易是衡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各年的“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报告,中国每年的文化产品对外贸易都存在着巨大贸易逆差u这就表明,中国的文化国际竞争力非常弱小。
  15.《尚书。泰誓上》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