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27 09:05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彭春妮 点击次数:
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使用了“张力”一词,认为诗歌语言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冲突。这种冲突存在于两种倾向之间:一种是“节制”,剥去语言的所有联想意义从而摧毁语言;一种是“不拘”,任意发挥、自由联想从而毁掉语言。如果语言各种内涵之间存在矛盾,而这种力能将相互的矛盾的各种意义聚合在一起,就可以将之称之为“张力”。[1]艾伦·退特将“张力”(tension)用作评判诗歌好坏的标准,这是在对诗歌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说:“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2]退特继承了燕卜荪的观点,同样是从“内涵”和“外延”上来理解和阐述的。在退特看来,一首好诗,就在于诗中的意象既有明确的字面意义,又有深远的比喻意义。
张力,涉及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节奏和创作手法等方面,从而影响到作者创作。读者的感受在这种力的作用下,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学张力这种矛盾关系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形象代表着一定的意象,这样的意象又有不同的意义,意象与意义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语言、意象、意义三者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牵扯与制约的关系又烘托出了作品独特的意境张力。本文将通过对波德莱尔诗歌文本进行分析,阐释其诗的张力。
一、诗人内心情感的张力
处在浪漫主义核心的象征主义毕竟还只是“潜在的和可能的”,为了获得真正的象征的诗,还要有更多东西:“一种新的感觉方式,真正返回到内心,这曾使德国浪漫派达到灵魂的更为隐秘的层面。因此,需要有新的发现,简单的直觉就不够了,必须再加上对我们的本性的极限所进行的深入的分析。”[3]诗人要真正返回内心,就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感情倾泻,而要将情绪的震颤升华为精神高度,进行纯粹的思索,也就是分析。这种分析,在波德莱尔身上,就是肯定人内心所固有的矛盾冲突:“在每个人身上,时时刻刻都并存着两种要求,一个向着上帝,一个向着撒旦。祈求上帝或精神是向上的意愿;祈求撒旦或兽性是堕落的快乐。”论文投稿[4]波德莱尔发现并深刻地感觉到,高尚与卑劣之间有着密切地联系,无意识和向上的憧憬有着同样紧迫的要求。这种深刻的感觉,马塞尔·莱蒙认为这是波德莱尔诗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5]。波德莱尔有意识去寻找解决内心矛盾的办法,到未知世界发现新奇,而这与已知现实世界是相对的。这种冲突的长期存在,也就意味着,他内心的张力驱动着灵魂不懈对艺术的探索与对美的追求。
梦,一方面在分离在瓦解,一方面在焕得新生。这种精神上的分裂与冒险是苦痛的,但是又无法回避。艺术的技巧使得他将“刺人心肠的欢乐”凝固在某种形式之中,实现符号和意义的直接结合以及内心生活、外部世界和象征的语言的三位一体,于是,对他来说,“一切都有了寓意”。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二元对立正是人心底层两种要求相互冲突又共同存在的象征。
二、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张力
诗人的想法、情感皆用语言表达出来。“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来表现意象,语言可以完全清楚地表现,也可以含蓄地表达,无论何种表达,语言和意象之间都被一种力量连接在一起,这种力量使得语言和意象可以互相支撑,建立起一部优秀作品的骨架,这种力量就是张力。”[4]
波德莱尔的诗,与隐喻是有着无法分离的联系。正如瑞恰兹说“诗人必须靠隐喻生活”。波德莱尔诗歌的语象之奇特和突兀使诗歌产生巨大的诗情张力。
波德莱尔眼中的城市巴黎阴暗而堕落,在他笔下的意象常常是穷人、老太婆、妓女、小偷甚至还有腐尸、蛆虫、蜘蛛等。诗的语言基调常常阴暗沉闷,读起来不顺畅。波德莱尔更倾向于用真实而又敏锐地眼睛与沉重的诗情来书写世界,在“丑”中发现“美”,引领读者进入充满激情的梦境。
梦境完成需要解放想象力,想象力的解放则依赖于语言,波德莱尔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同时是一种目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世界,创造了“第二现实”。这里的语言当然不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而是诗的语言,沟通可见与不可见之物之间的语言。波德莱尔善用象征,一个形象不仅仅代表其字面意义。即内涵与外延——暗示意义与字典意义的统一。波德莱尔的《契合》:
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
活柱有时发出模糊的话;
行人经过象征的森林下,
接受着它们亲密的注视。
有如远方的漫长的回声
混成幽暗和深沉的一片,
渺茫如黑夜,浩荡如白天,
颜色,芳香与声音相呼应。
……
具有无限的旷渺与开敞,
像琥珀,麝香,安息香,馨香,
歌唱心灵与官能的热狂。
相关内容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