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挽起缪斯的左右手

时间:2013-08-27 10:0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黄敬军 点击次数:

  翻开余光中的精品文集,是游子的一首首不诉离殇的心曲;嗅嗅这饱满丰沛的文字,是离人的一篇篇酒入愁肠的传世之颂;犹如汩汩丰盈之水夹杂着欲说还休的淡淡思愁跃然纸上,载不动这许多乡愁。在余光中的诗文中,最为读者推崇捧腹的,最为吸引感人的就是那忧国怀乡的赤子情怀和解不开的中国结。乡愁也是余光中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恒定不变的主题,他与中国历代文人骚客一样,用不绝如缕略带愁情的笔触抒写凄婉哀绝的故国家园之思,一吐心中亘古不变的乡情寄托,这在他的诗歌与散文中皆有体现。

  一、“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郁结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身于异地的离人游子,睹物思人,每逢佳节登高临远,阔别故土、四处漂泊之感油然而生。羁旅生活的绵绵无期,这份内心的情感压抑,渐渐成为了集体无意识,也是乡愁诗的创作根源。自十六世纪以来,宝岛台湾先后沦为荷兰、日本的殖民地,遭受了殖民者的奴役,异族的统治让她尝够了“弃儿”的滋味,国共内战结束后,国民党败居台湾,从此大陆与台湾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与大陆的骨肉分离,又让她受尽了思亲的煎熬,人们在台湾时思念大陆,到国外后又思念台湾,孤灯夜影之下,乡愁如水漫起,这是一种地理乡愁,更是一种文化乡愁,一种精神上、心灵上被放逐的孤独感是这些作品产生的源泉。漂泊到台湾孤岛的千万人的恋乡情怀,余光中作为其中一个离开中国大陆数十年的诗人,他的乡愁诗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其次,孤绝感这个西方现代主义的经典主题词同样也是台湾现代主义作家们的经常性选择。“由于台湾的孤岛情状和许多作者的游子经历,孤绝感这一现代主义的诗学话题,在台湾的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中派生出一个响应风从的主题选择——乡愁。”①余光中这一代的台湾知识分子几乎都遭受到了几重的放逐与自我放逐,因此他完全会感受到故国家园隔绝、精神流亡的痛苦。另外,我们从文化学心理学角度看,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使安土重迁的意识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思乡心态要更浓更强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凡是人们喜好的记忆表象更多地保存在大脑皮层中,在岁月的长河冲刷下,积留下来的多为美好的回忆。②这也是余光中创作乡愁诗的心理动因之一。

  二、余光中的乡愁情结:思亲(家愁)——望乡(乡愁)—怀国(国愁)—归去(民族情结)

  1、“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乡愁》

  在余光中的怀乡诗中,被传诸四海并最具代表性的是《乡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余光中与家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在四川暂居,此时他正读中学,由于学校与全家住所距离较远,他寄宿在学校,一两星期回家一次,所以乡愁开头就以此时与母亲通信的邮票为象征,代表着幼时思念母亲的乡愁。余光中曾在多次采访中提到: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祖国大陆这位“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这首诗抒写了海峡两岸中华儿女的四大离愁别绪,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大情感转折历程: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论文投稿这种种情感类型都属于生命漂泊之感,或是日常生活层面,或是政治生活层面,或是更抽象的精神生活层面,无论如何,都是生命得不到安顿,灵魂得不到停泊,一种无所依靠、无所依托的情感。乡愁本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抽象之感,而诗人却巧妙地将其意象化、物态化。随着意象间不断转化,乡愁的积淀也逐渐加深。前三节的母子之情,伉俪之爱,已经感人至深了,但作者并没有囿于这一己之怀,第四节的“大陆”之思,那是故园之情,祖国之恋,血浓于水的一奶同胞、手足之情。因此,由母子之情到祖国之恋,这一感情更加深厚而博大,作者笔下的乡愁世界与心中的乡愁情结所包含的情感是极为丰腴而无法测量的。

  2、淅淅沥沥的断肠曲——《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为“乡愁散文”的代表佳作,这篇散文写于1974年,此时作者已阔别故土二十余年。细腻柔软的文字,如石阶上的青荇,字字如珠玑,句句隐哀思,字句之间浮动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速影,婉转空灵,如泣如诉。作者揣着淡淡的思愁,在清冷凄楚的氛围中,耳闻这淅淅淋淋的杏花春雨,俯视眼前这一爿竹楼瓦底,雨巷孤灯,远眺那一方炊烟袅袅与泽国水乡,将藏匿在心底无人触及的深思、情愫以文字的形式付诸于笔端,娓娓道来。借着山色空濛、烟雨易冷之际,拾起脚下参差斑驳的历史文化碎片,将心底二十几年的乡愁之感倏忽间喷发而出,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他对故土刻骨铭心的思恋,对民族文化浓重的孺慕之情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弭,反而日久弥新。

  自少小离乡,异地成家,与故土久违了四分之一世纪,但作者并没有忘记生他、育他的黄土大地、长江河流,历史文化和民族国家。作者试图在追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由汉字发展到地域风情,由回顾历史到憧憬未来,共同的文化熏陶、共同的历史传统传承。不仅如此,作者在追溯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时刻不忘的去追忆着、抚摸着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风景与涉足过的痕迹。杏花春雨、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故宫的壁头、京戏锣鼓、太白和东坡的诗韵;云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作者将这些具有诗意与历史气息的图景不断的切换,也表达了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本源与具象的仰慕向往之情。然而,他的这份眷念、向往、追慕之情并不能如愿以偿,而是多了几分身不由己的尴尬,隔海望乡的惆怅与隐痛,半生茫然无望的等待与纠结,绵绵无期对故乡的苦思苦恋。因此,乡愁在这里已经超出了一般传统意义的范畴,作者有意为之,将其放置在历史与地域之维中,赋予其历史的厚重感、地域的广博感,夯实了文章的重量,紧凑了情感的密度,再加上优美的意境,浓郁的诗性,咀嚼起来,齿颊弥香,这也是为什么读者们能在作者有意营造的潇潇的冷雨中,依然清晰地看见一颗炽热的游子之心。

  乡愁,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更是中国文学里一个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而余光中笔下的乡愁诗与乡愁散文的缘起是因国家的屈辱与苦难造成的无根一代的忧患感,也是由于光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产生的归依感,更是因为自觉承担了这一切而引致艺术创造上的责任感。他将这种对民族记忆的坚守、对历史文化的孺慕与膜拜,对故土及亲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一边抒情高歌,一边感伤叙写,以乡愁为窗户,以诗为梁木,以散文为泥土,在郁郁葱葱、落英缤纷、百花齐放的文坛上营造了为世人瞩目的“乡愁之邦”。

  参考文献:

  [1]余光中《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

  [2]白少帆《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3]梁笑梅壮丽的歌者:余光中诗论苏州大学2006年

  [4]黎民《<听听那冷雨>赏析》名作欣赏1993年

  注解

  ①杨匡汉《中国文化中的台湾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②路晓冰王殿斌《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浅谈余光中作品中的思乡情结》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