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媒介对文学的重构
时间:2014-02-07 11:5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马晓静 点击次数:
摘要:网络与文学的邂逅,使传统文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新媒介在文学文本形式、创作主体、文学交流、审美趣味等方面都对文学进行了重构,使文学呈现出一片新的壮美图景。
关键词:网络超文本大众化互动重构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从口头语言媒介到文字媒介的变革后,又迎来了新的媒介革命:网络的出现。这次革命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媒介变革都更为重要,它可同时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囊括了传统媒介的一切表现形式,它的数字化、全球性、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迅速赢得了人们的青睐,随着媒介环境的飞速变化,人们在媒介的使用上必然“转向较不集中的,用户更大的,传播内容更加多样的和个人使用者更能动的介入传播内容的技术”。文学传播依赖于传媒,但是网络对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载体,它嵌入到文学活动的内部,对文学文本形式、审美观念、创作主体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文学进行了重构。
一、文本形式的多样化
1.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网络媒介的出现和发展,给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丰富了文学文本的表现形式,它催生了超文本、多媒体等叙事方式,使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位一体,扩张了受众的感觉,强化了读者的理解,给文学带来了一次全新的变革。
(1)超文本
传统文学由于以纸质为载体,只能按照时空顺序来写,容纳的空间十分有限,即使巧妙地运用倒叙、插叙、多条线索并行等手法,也无法超越三维物理空间的限制,无法摆脱线性叙述的桎梏。而网络则能通过“超文本”使空间叙事变为现实。
“超文本”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特德·纳尔逊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文学机器》中,他是这样定义超文本的:“非线性的书写,由一连串文本段落构成,以连接点串起来,提供读者不同阅读路径。”“超文本”运用数码连接和“万维网”技术,将作品设计为立体空间的非线性的,它在一种叙述中往往插入许多其他内容,由于阅读的超线性,即使输入再多的内容情节,也不占用原有情节的空间。超文本主要是以连接点的形式而存在。连接点是原文中颜色不同或加横线的文字。如果点击它,读者就可以进入另一个新的情节,如果不点击它,读者就仍然按着原情节的思路往下看。这样,超文本就建立了一个充满无限组合无限可能的空间系统,不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真正实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受众从传统文本中的线性叙事中解放出来,无需按照作者设定的路子走,而可以自主的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大大提高了读者的主体意识。
超文本小说经典有米歇尔·乔伊斯《下午,一个故事》、麦马特的《奢华》、著名的“泥巴游戏”等等。在中文网络文学中,比较优秀的“超文本”作品有伊里亚的超文本诗作《超情书》、须文蔚《在子虚山前哭泣》,小挚的超文本小说《聊天室里的故事》、笨狸的联手小说《守门》等等。
(2)多媒体文本
传统的纸质文学,主要是依靠语言来制造形象,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而网络媒介的出现,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十分广阔丰富的天地,它综合了文字、音乐、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文学空间,大大刺激了受众的感官,使读者的多种感觉器官全面开放,使读者在诗、画、乐的交融中实现对作品更丰富更独到的理解。比如《若玫文集》在网络发表时,配以图画、音乐和诗文,使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受众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看古色古香的图片,同时深情朗诵着诗句,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
多媒体的文本呈现,大大增强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力,为文学重构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多媒体化特征必将“导致了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知识传播与接受图景,极有可能催生新的学术意识与知识框架”。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