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0 11:0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祺午 刘海 点击次数:
一面是分别高达95%以上和80%以上的中高职就业率,另一面是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不足40%的职业素养满意率,中国企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可谓爱恨交加。而这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与行业疏离,学校教育忽略行业文化资源,毕业生技能水平高可职业素养低有着直接关系。当前,职业教育正在从只注重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技能,转型到关注受教育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如何改革职业教育方法,让职校生从“工具人”变成全面发展的人?将产业文化融入育人过程,树立职业院校学生正确的工作价值观被认为是一项可行的措施。
2010年,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实现文化三进,即“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同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在全国270多所职业院校、300多家行业企业以及9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产业文化育人实践。2013年10月2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文化育人联盟正式成立,27家社团组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成为首批成员。种种迹象表明,在各方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努力补上产业文化育人这一课。
优秀产业文化需要人传承
提起时装,很多女性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香奈儿的名字;说到快餐,肯德基绝对是多数人的首选;谈及购车,传统的人必谈德国车的品质,精细的人则不忘日本车的实用。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消费者选择一种产品,看中的是服装的款式、面料?食品的营养、口感?汽车的安全、环保?是又不是!其实,消费者选择某种产品的真正动机是要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而不仅仅是产品的物理功能。因此,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能表达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并达成互动认同。而这种核心价值的形成依赖于产品品牌背后的产业文化。
何谓优秀的现代产业文化,有学者认为其必须囊括五个要素:要有魂,即精神文化,表现为工作价值观;要有形,即物质文化,体现为代表性的物化载体;要有序,即制度文化;要有根,即文化的历史沉淀;另外,还要有主体,即传承创新文化的人。
生产领域的文化离不开人的活动方式和生产方式。肯德基全球推广的“CHAMPS”(冠军计划)是该企业的核心文化和发展战略,其内容为:C(Cleanliness)——保持美观整洁的餐厅;H(Hospitality)——提供真诚友善的接待;A(Accuracy)——确保准确无误的供应;M(Maintenance)——维持优良的设备;P(ProductQuality)——坚持高质量的产品;S(Speed)——快速迅捷的服务。不难看出,这一文化的形成完全是围绕员工的行为来实现的。
可见,优秀的产业文化离不开认同并将这一文化内化为自身行为的企业员工,而实现这种认同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那么产业文化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融入情况如何呢?“由于我国工业化历史相对较短,以及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文化与飞速发展的产业体系相比显得严重滞后,尤其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缺少产业文化融入的基础和环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负责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指出,这造成了两方面严重后果,一方面体现在青年学生从学校进入企业后,虽能顺利实现就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群体难以融入企业文化,造成精神失落,行为失范;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缺乏文化认同与责任心,导致企业严重的产品质量事故,乃至商业诚信缺失。他强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却一再出现食品安全、建筑质量问题等工业化初期的错误,表明我国精神文化的工业化严重滞后,加速工业化进程,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发挥产业文化的先导作用。
职业教育产业文化育人待破题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其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开展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其中虽然也渗透了产业文化内容,但由于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产业文化育人的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注意到,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更多地借鉴了多元智能理论、情境学习理论、能力本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而从产业文化和价值观教育层面的思考比较少,对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中所强调的工作价值观、工作规范、职业道德等有所忽略。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大纲的培养规格中,对岗位能力要求往往条目多且描述具体,而产业文化素质条目却比较少且描述笼统。许多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中,相应职业价值观、服务质量、责任安全、节能环保和行业法规等产业文化内容较为单薄,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文化,如行业发展概况、代表性企业文化等内容较为少见。
余祖光指出,我国工人与发达国家工人的差距,除工艺技能外,更多表现在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上。他强调,目前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很多行业员工中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水平,决定着我国产业大军的整体水平。但是来自企业的调查显示,在职业素养、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评价中,职校毕业生职业素养评价值偏低,相关数据证明企业在企业文化认同方面对于在岗人员的要求达到80%,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相对的满意率不足40%,差距很大。
余祖光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引入产业文化教育,对学生增强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岗位的稳定性。改变学生只会岗位技能,而对于生产服务流程知之甚少,现场工作适应周期长的情况。通过产业文化素养教育,使学生减少就业后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带来的心理冲突与文化冲突,实现体面劳动和有尊严地生活。
产业文化育人的路径与保障
事实上,在职业教育开展产业文化育人具有先天优势。职业教育采取学校教育为主的教学形式,同时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来自学校的教育文化与来自行业企业的产业文化在合作中互动、融合共同育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
余祖光指出,产业文化育人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命题,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他强调,产业文化育人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职业活动的规律,要实现全过程育人,这涉及到学生专业社会化中的文化变革,涉及教师再社会化的文化变革,也涉及校企组织间的文化互动和学校自身的文化变革。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余祖光提出,职业教育要注重在四大领域实施产业文化育人。
一是普通文化课中的产业文化育人。职业教育的普通文化课肩负思想品德教育、科技文化基础教育以及专业引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功能,有必要整合相关内容以提高其行业、专业的相关性。要研究开发产业文化和工作价值观教育教材并列入选修课,以开拓学生职业视野,促进学生从学习世界向工作世界过渡。要研究开发分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教材,贴近行业文化,突出专业特色。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开发分专业类别,具有产业文化特色的教材,结合专业并与企业合作进行生涯规划。注重在普通文化基础课程中渗透产业文化要素。
二是专业课程中的产业文化育人。专业课程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既是专业教育内容的载体,也是产业文化的载体。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德国的制造业专业,英国的服务类专业对于行业文化和职业价值观都有单独的、全面的、贴近专业的具体表述,同时在课程标准、教学单元标准学习目标和学习结果中都有可操作、可考核的条目。要借鉴国际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双方共同开发教材,突出产业文化特色。
三是实习实训中的产业文化育人。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育人环节,也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产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不可替代的途径,学生进入或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现场将体验和经历真正的工作氛围,感受工作文化,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实训教学、实训管理等环节都要融入产业文化育人的内容、方式并严格考核效果。要构建符合现代产业要求的行为制度文化,要注重解决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遇到的文化冲突,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谨的工作规范、严肃的工作态度、高效率的工作作风。
四是校园文化中的产业文化育人。校园是学校精神和文化基因复制而再生的环境。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要体现与产业文化的融合,要通过整体规划,增强校园文化中的产业文化特色,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校园文化中教育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平衡。要展示校园环境的产业文化特色,突出师生行为的产业文化特色,彰显课外活动的产业文化特色。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