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9 14:3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龚培智 点击次数:
虽然自“文”、“笔”之分后,纯文学的概念开始逐渐产生,文学作品开始与公文相独立,但是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文人,都以经国治世为目标,文学家往往并不是他们自认为的身份,许多公文的写作者同时也是为后世所知的大文豪。所以,古代公文与我们通常认识上的文学作品之间,并非存在想象中的鸿沟。因此古代公文中不乏文学佳作,古代公文的文学性较强也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当然,古代公文在写作上也有其特点。古训有云:“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可见公文的写作也是很需要花费一番心血的。并不仅仅只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到的“奏议宜雅”那么简单。语言上,要辞达则止,不贵多言;情感上,上行文要谨敬谦恭,平行文要不卑不亢,下行文则要尽显威严;格式上,历朝历代又有一套体系不断沿袭发展。相比较而言,文学作品似乎要随性许多,书一己之情,发一己之见而不用受诸般条条框框的制肘。不过这并不是说公文就是面目僵硬,事实上,古代公文中流传千古的名篇,除了言简而要、言之“有文”之外,情感化也是古代公文的重要特征。中国古代归根结底是一个“人治”的社会,人情大于法理,加上中国一贯的政治艺术化特点,各级官吏又多是“学而优则仕”的文人,写出来的公文大多也就感情丰沛,动人心弦。
秦代“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刘勰以“秦世不文”评价秦代的文学状况,固然是有秦代时间太短,又行焚书坑儒之事的原因,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文学概念,所谓文章,大半都是“刀笔吏”们所作。而到汉朝初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士多能参与到政治生活中,随着贾谊、晁错等人的出现,文坛也进入了“西汉鸿文”的局面。然而到了东汉时期,公文写作受汉大赋的影响,过于注重文辞雕琢,反而与公文的应用性本质越行越远。因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创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出现了曹操、陈琳、诸葛亮等名家,人们对公文与纯文学的概念也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正是由文笔之分开始,公文慢慢地作为一种特殊的或者说特定的文体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公文与纯文学作品的区分,历朝历代对于公文的规范,也是出于提高行政效率的考虑,同时更加便于分类管理,做到有据可查。总之,随着历史的进程,公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规范,逐渐自成体系。
文笔之分的出现,是中国文体学研究史上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事件,特别是对于各类应用文体例如公文,使其各自开始走上各自发展的道路,不仅仅是为后世的文学繁荣局面奠定基础,也为公文的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元德.古代公文文学品性的发生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M]//全梁文:卷十一.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91:3011.
[3]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绪论[M].增订版.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
[4]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55.
[5]李善注.萧统.文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6]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368.
[7]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253.
[8]吴承学,何诗海.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29.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