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9 14:4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徐慧瑶 点击次数:
摘要:余华新书《第七天》是一部篇幅仅为13万字,容量极小的小说。本文将就小说文本,从主题、结构等方面,浅谈余华作品《第七天》的得与失。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得失
一、引言
七年磨一剑,继《兄弟》之后,著名先锋作家余华的新作《第七天》理所当然地引起热议。继续着死亡与苦难的主题,《第七天》却和《兄弟》一样,饱受文学评论界的质疑。当然,《第七天》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虽然存在着种种令人失望的问题,但起码,它在结构和技巧等方面维持了余华的一贯水平,正所谓有得有失。
二、得
(一)结构完整
《第七天》仍然保持了余华在叙事技巧上的一贯水准。小说结构完整清晰,过去与现在两条线交织,节奏有张有弛,叙事井井有条。
小说采用了倒叙手法,以第一人称自述,讲述了普通人杨飞在死后七天内的见闻。同时,作者通过穿插主人公杨飞的回忆将其生前经历和盘托出。死去的第一天,“我”前往殡仪馆,却在死亡后的世界继续遭遇令人悲伤的待遇:因没有墓地不能够被火葬,只能够在“死无葬身之地”漂泊流浪。之后的几天,“我”不断遇见漂泊在“死无葬身之地”的各色人等,并追忆起“我”从婴儿到成年到死亡的经历:养父杨金彪收养了不慎掉下火车的“我”,并历尽重重困难将“我”抚养成人;“我”与妻子李青相爱结婚,却因妻子的移情别恋而离婚;“我”与生父母短暂的、并不愉快的相处;养父的同事李月珍、郝强生夫妇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种种爱护,却遭遇不幸;我因父亲患病不得不卖掉房子,流离失所,在餐馆的爆炸案中不幸身亡……
同时,又由“我”在“死无葬身之地”的见闻,串起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以及他们荒谬又悲情的人生:年轻的鼠妹因为男朋友欺骗自己,给自己买了假的iphone手机而自杀;鼠妹的男友伍超卖肾为女友购买墓地,却因手术感染而死亡;男子因被错判为杀害了自己患有精神病的妻子而被执行死刑……
(二)笔墨温情
在延续了对死亡、苦难等问题的探讨的同时,这次,余华的笔触更添几分温情的色彩,对于恶的叙述不再毫无节制。
余华对于死亡、苦难、暴力的主题的执着,使得书中人物的命运犹如被乌云笼罩,种种荒诞可笑的悲剧故事比比皆是。但在暴力与死亡之外,余华也用大量笔墨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譬如书中“我”与养父之间的父子之情、“我”与妻子李青之间短暂美好的爱情以及餐馆老板一家人、鼠妹与男朋友之间的生死之恋……
感情真挚的内心独白比比皆是。如刻画主人公对于养父的情感:“后来他在我的生活里悄然离去之后,我常常会心酸地想起这个夏天早晨站台上的情景,我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闯进他的生活,而且完全挤满他的生活,他本来应有的幸福一点也挤不进来了。当他含辛茹苦把我养育成人,我却不知不觉把他抛弃在站台上。”又比如对鼠妹和伍超之间爱情的刻画:“我在她旁边坐着越来越紧张,我担心自己喘气的声音像哮喘,我像是在水里憋气似的小心呼吸。她一直在翻看那本发型杂志,设计自己各种不同的发型。我鼓起勇气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她头也不抬地回答,3号。”
在悲剧之中,人依然保持着其美好的本质。对人性坚韧品质的颂扬,是余华近年来在小说中持续诉说的内容。
(三)关注现实
余华逐渐从先锋小说所崇尚的形式革命中挣脱,从对暴力与死亡等主题的过于迷恋中解脱,关注中国当下的现实生活,描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一变化,只是让小说主题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在本质上仍然故我,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仍然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1]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严肃小说家,余华称《第七天》是“距离现实最近的写作”。如他所说,《第七天》确实将触角伸向了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失
(一)事件堆砌,缺乏深层思考
《第七天》受到的最为广泛的质疑,必然是其简单地将近几年的多个社会热点新闻打包似地网罗在了一起。当然,将十多个社会热点新闻人物安排在主人公七天的遭遇之中,并且保持条理性和良好的节奏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面对大量改编自热点新闻事件的故事,纵使千般奇异,万般荒诞,读者也是司空见惯。何况作者只是用一条线,将事件以及事件之中的人物简单的串联起来,却不曾对事件背后的原因做进一步的探究。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