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27 13:4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任惠霞 点击次数:
从社会大背景看,将一、三两首放在早期,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公元272年,左棻进宫,左思举家迁入洛阳,此时的左思已经是外戚的身份了,对于从小博览群书的左思来说,这正是他接触朝廷政事、报效国家的大好时机,虽然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外戚不可版与朝政,但是,这并不能剥夺他拥有豪情壮志的权利,意气勃发。之所以把早期的时间定于自272年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公元280年前,正当国家尚未统一之时,从历史事实来看,西晋一直困扰于东吴尚存的事实,朝廷在打与不打的问题上争论了很久,也争论过多次,一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从一、三中可以明显看到时代的影子,“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偃息藩魏君”、“谈笑却秦军”。
另外,虽然晋武帝荒淫,但在这一时期“雅好直言,留心采擢”(《晋书·武言纪》),此时,“民和俗静,家给人足”(《晋书·武言纪》),无论是从统治者,还是民生,形势一片大好,这就能够进一步激励左思报效朝廷的愿望。从这一点来说,将表达报国情怀的一、三放在早期,是无可厚非的。
这两首诗所体现出的那种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心态,明显与中晚期不同,这也是进行分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将一、三定于公元272年到公元280年期间的作品。
二、中期三首
如果说早期诗篇的重点在建功立业上,中期的重点就在仕途困顿和控诉门阀上。这样说是将早、中期相较而言的。早年的时候,虽然不可避免地受门阀制度的影响,但左思立志报国的满腔的热血没有冷却,因此笔者将早期的作品分离出来。
但是,左思毕竟只是一个小小的边缘上的皇亲国戚,而且没有坚实的后盾和家庭背景,身为寒族,想要有一番作为,比登天还难,因此,渐渐地,报国的热情慢慢地冷却,心中的不平和愤懑油然而生。其二中以“涧底松”和“山上苗”分别代指有才能的出身寒微的寒士和依靠祖先父兄窃居高位的世族子弟,由于先天的地势优势,径寸之苗竟然能遮蔽百尺之松,“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是门阀制度和门第观念成为了这些有才能的人仕途道路上的障碍。后面又以汉代金日磾、张世安凭借祖先的世业作官以及“白首”的冯唐依旧居郎官小职的事件,寄托了对世族门第的不满。其六通过对荆轲与高渐离相和饮于燕市的事,歌颂荆轲“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不同于世俗之人,“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广阔的大海在眼里是渺小的,更何况是这些豪门大族,根本不入左思的眼,豪门大族轻若尘埃,而有才能的寒士重于千钧,表现了一种对豪门大族的蔑视之情。其七则主要表现的是仕途困顿的愤激之情。诗的前八句提到了四个历史人物,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人均身份卑微,而且在早年时不得志,而后来名垂史册,左思用此四人自喻,虽然自己出身卑微,但是自己很有才能,如果得到重用,定会有一番作为。事与愿违,“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奇才”被遗弃在“草泽”之中,不被重用,表达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激之情。
笔者大胆猜想,第六首晚于二、七。六与二、七相比,心态上是有所差异的。第二、七首,隐约中有一种失望,“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其二)、“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其七),这是必然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身为寒族的左思是无法得到重用的。而第六首,“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斤”,藐视贵族、重拾信心的心态跃然纸上。其实左思心态的这种微妙变化,是可以理解的。到晋惠帝时,左思依附贾谧,受到贾谧赏识,是为“二十四友”之一。而且,在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受到张华赏识,为张华祭酒,并且对左思修改后的《三都赋》大加赞赏,因而使之“洛阳纸贵”,名动当时。这样一来,左思就有可能成就功名,仕途显达,因此,左思的意气,又恢复了一些。然而,这种状态,没有维持很久,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后被废,贾谧被诛,张华被杀,左思就彻底绝望死心了。
三、晚期三首
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后被废,贾谧被诛,张华被杀的情况下,左思重树的意气再次被抹杀,“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齐王冏命为记室督,辞疾不就”(《晋书·左思传》)。在经历了各种曲折之后,建功立业的心被彻底击碎,道家安贫知足的思想转而成了他的导向,与其在经受可怕的宦海风云,不如投身于自然,过着逍遥自如、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这其实也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
而第四、五、八的内容与这一时期甚为吻合。其四,前八句写了贵族王侯的奢华生活。紧接着又提到扬雄,写了扬宅的寂寥。扬雄,博览多识,早年家境贫穷,却不慕富贵,专心于学术,“准宣尼”、“拟相如”,与司马相如合称“扬马”。通过前后的对比,赞扬扬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可以看出左思想要远离世俗,宁愿过穷居生活的心态。其五,结构与其四相仿,前六句也是描写了皇都的辉煌和豪门大族的奢华,而后六句则写出这种繁华而又丑陋的世俗并非为作者所追随的对象,反而希望“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这里提到了许由,许由是尧时的隐士,传说尧让帝位给他,他不肯接受,就到箕山下隐居,这反映出左思归隐的意愿。“振衣”、“濯足”,见于《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左思宁愿在千仞之冈上振去污秽,在大河边洗足,在经历了各种坎坷之后,也不愿再流于尘俗的污流之中了。其八,前十二句写了人生之路苦厄多,通俗一点就是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随后四句,讲到苏秦和李斯,两人皆因追求名利荣华而不得善终,这时又变用《庄子·逍遥游》的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得到“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四句,借此表达自己不会再去追求名利荣华,而是去过安贫知足的生活。
注释:
①韦凤娟.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51).
②刘文忠.中古文学与文论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0(93).
③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666).
④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07).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