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8-18 14:0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雄伟 点击次数:
1.组合报道。组合报道是将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各个侧面的报道及素材组合在一起,从方方面面对新闻进行透视的一种报道方式[6]。也有学者把组合报道定义为:围绕同一主题(或事件)将不同地点、单位和不同内容的新闻编排组合在一起,形成宣传上的一种强势,使读者从若干新闻事实的联系、对比或隐喻中,得到超越于零星新闻事实的启示和教益[7]。
组合报道通过把类似的单文本组合在一起,形成文本群的互动。在组合方式上,可以把相关的消息、评论、图片、背景资料等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文本群,对受众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以达到对某一事件或人物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展现传者的传播意图[7]。例如2013年3月3日《南方日报》报道的救人英雄郑益龙,当天共有7篇相关报道见报(如《妻子眼中“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救人英雄郑益龙还没找到》、《英雄救人视频震撼网友》、《广州市领导看望郑益龙家属》等),体裁有通讯、消息、对话、图片等,通过传者有意识的组合和编辑,将郑益龙的感人事迹、亲友的悲痛、领导的关怀和读者的关注逐一呈现出来,使受众对郑益龙这一英雄人物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近年来,报业竞争趋势日益激烈,在重大事件的告知上如何以全方位的信息提供来满足受众就成了竞争的一项重要内容,组合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其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反映新闻事实的优势,深受受众认可。而受众对新闻的注意与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传播者如何进行议程设置,把各种新闻文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文本群,受众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主题,自然就会因文本群的视觉冲击力而注意相关的新闻报道。
2.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新闻文本间的互动也大量体现在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中。连续报道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持续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系列报道则是以某一新闻主题为纲,对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全方位解读的连载性报道。如由中宣部发起,各新闻单位开展的“走转改”报道均属前者,对重庆钉子户及温州动车事故的报道均属后者。上述报道都是为了形成一定的舆论宣传影响或新闻事实影响而进行的,目的就是依靠文本群的集中力量对读者达到一种认识上的冲击或以此引起社会对某一事件、现象的关注。一般说来,这种形式的文本群之间的互动往往能达到既定目的,例如对重庆钉子户的连续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更让学界开展了“物权法”大讨论,而对温州动车事故的连续报道,则引发了我国对高铁发展政策的重新审视。
在我国的典型宣传上,更是大量运用这种报道形式。如对典型人物的报道,往往是从上到下,全方位、集中时段地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各种各样的文本群。这种铺天盖地的文本群轰炸,要么使宣传的典型深入人心,要么过犹不及,造成受众的对抗式解读或麻木性的视而不见。
3.媒体联合互动报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一哲学原理同样适用于新闻文本群的互动关系中,分散的文本在影响力上远不如文本群带来的强力效应。新闻的文本群不仅存在于同一家同一类媒体的报道之中,有时同一新闻事件的文本群会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媒体之中,即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四大媒介同时对某一事件进行报道,这时所涉及的新闻事件最能引起受众关注。
因为在大众媒介系统之中,每一个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那种媒介在整个大系统之外作为独立因素时所固有的,可称为“元功能”,当各种媒介叠加起来所产生的功能便是所谓“加功能”,当各种媒介作为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一个有机体时,其产生的功能就是所谓的“构功能”,这里所谓的“构功能”,就是整体的功能[8]。当不同媒介在新闻报道上能有机配合时,就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强大威力。“媒介杂交释放出的新的力量和能量,正如原子裂变要释放巨大的核能一样。[9]”正是因为新闻媒介联合互动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所以,我国非常注重必要时媒体之间对某一新闻事件或宣传主题的报道配合。
新闻文本群互动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带来了新闻报道中从业者对文本间互动带来的超文本效应的重视。但应注意的是,在利用这一文本群的功能之时要防止物极必反的做法,其主要体现就是对有悖于新闻事实,且本不应该大力报道的东西进行大肆炒作,走向低俗化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孙发友.新闻文本与文化生态——媒介话语的框架性解读[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杨保军.新闻文本的个性特征[J].当代传播,2004(2).
[3]李彬.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陶喆.《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构建和伦理分析[J].现代传播,2001(2).
[5]张征,冯静.《明镜》周刊之“镜中中国”解析[J].国际新闻界,2005(2).
[6]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7]于泳.组合报道——现代平面媒体深度报道的另一种尝试[J].新闻战线,2005(9).
[8]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9]麦克卢汉等编.何道宽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