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语言的平衡艺术(2)
时间:2013-11-14 15:0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冯云 点击次数:
(4)语言本身的活跃性增强。当下人们的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新词汇的爆炸式扩大上,诸如“甄嬛体”“元芳体”“逆天”“神马”“浮云”“喵星人”等,人们接受新词汇的能力似乎已经赶不上新词汇产生的速度,离开网络一段时间,就觉得似乎有很多新词汇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这样,及时更新语汇,用当下最新的语言反映人们对待事物真实的心态已经变成了新闻工作者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进步。
但是这些对新闻语言“实”的要求,并不是说新闻语言就不需要文采、不需要艺术,如果一味追求“实”而忽略“文”,新闻语言就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新闻语言也不是要死守上述成规,也需要创新、需要适合新闻语言的艺术创造,否则就会变成陈词滥调。
二、逐“新”而不害“真”
新闻报道首先是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但要在新闻报道中完全摒弃主观性是基本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第一,报道一则新闻的主体是客观的现实世界中的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第二,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对某一则新闻进行报道的这种选择本身带有主观性;第三,通过语言的外化使其在大众传播的过程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第四,语言本身具有的主观性(即subjectivity),“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3],这些因素的存在就使得一则新闻完全不带有任何人的一点点感情和主观色彩是不可能的;第五,不同的媒体面对同样的新闻一定会采用适合自己的语言;第六,时代在发展,语言也会更新。因此,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为了追求新闻语言的真实、客观,而完全摒弃主观性的评价和语言的创新式运用以及不同媒体对新闻语言的选择。因此,新闻语言在做好“实”和“文”平衡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新”和“真”的关系。
这里,我们认可新闻语言的个性化和创新与进步,但这些要以不损害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命力为前提。当前由于网络的普及,现代信息世界中的人们有了更加便捷快速的交流渠道,从而也给语言的革新带来了一个新的不可阻挡的浪潮。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很多网络新词汇一夜爆红,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甚至跟不上新词汇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新闻点击率的要求给很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人们对新事物“三分钟热度”的新鲜感和关注度,一些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不惜滥用新词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出现了网络新闻“标题党”等现象,也让人们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新闻中很难找到有用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新闻语言也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美感,但新闻语言毕竟不同于文学语言,虽然二者都要求有语言的美感,但新闻语言本身负载的传播最客观真实信息内容的要求,使它在语言的艺术性和想象力等方面有了诸多限制,可以说新闻语言追求的是一种有限度的美感与创新。例如,新闻语言强调多用具体性的动词,少用修饰性的形容词;要多用具有表现力的短句,少用曲折意义的长句;要尽可能地少用感叹句式和疑问语气,而多用描述性的陈述语气……这些都是新闻语言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极力要注意的地方。同时,新闻工作者要以尽可能冷静的态度进行写作,尽量避免让文字背后含有更多褒贬的情绪化倾向,以免影响读者以自身的价值观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
因此,新闻语言必须遵循自身特有的文体要求,不能因为追求个性和创新,就放低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更不能滥用网络词汇,降低新闻自身的价值。一味求“新”求“异”,过犹不及的结果必将削减新闻的客观性。
三、“实”“真”和“文”“新”平衡,才是新闻语言的魅力所在
新闻语言的“实”“真”和“文”“新”两个方面,就像平衡木的两端,高超的新闻写作者,也必定是个平衡新闻语言的大师。任何一方翘起,必定会有另一方落下,只有两方平衡,才能取得新闻语言理想的“中庸”效果——而我国古人所追求的“中庸”,绝不意味着平庸、肤浅、无所为,它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启发人们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
在新闻语言中运用平衡艺术,才能达到“中庸”效果。新闻工作者只有明白这个道理,并运用在自身的写作实践中,才能避免上述两种倾向。
以第2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信义兄弟接力送薪”信义无声动神州》中的一段话为例:
回家的决定,是在看完天气预报后,一瞬间作出的。
刚刚从外面回到天津租住处的弟弟孙东林有些担心地说:“哥,天这么晚了,你明天一早走不行吗?”
面对弟弟的劝阻,孙水林没有犹豫:“不行,如果明后天大雪封路就回不去了,家乡的兄弟们还等着我赶回去发工资呢。”
赶在大年三十前给农民工发工资,是孙水林作出寒夜出发决定的唯一理由,也是兄弟俩20年坚守的一个不成文的约定。孙东林没有再说什么。
而再次见到哥哥,已是三天后的上午。孙水林静静地躺在河南省兰考县人民医院冰冷的太平间里。太平间外,大雪飞扬,积雪厚达10余厘米。一场车祸,让他30多年漂泊打工的步履永远停在了回家的路上,也让兄弟二人生死相隔。
这只是文章中的一小段,全文毫无矫揉造作的装饰性语言和呐喊式的感情流露,长短句间隔使用,行文朴素自然,特别是涉及时间、事件、人物的部分都毫不含糊,非常准确,完全符合新闻写作基本的真实客观的要求,简短而朴素的对话,却使人印象深刻。更为难得的是,“太平间外,大雪飞扬,积雪厚达10余厘米”,朴实的语言,但又有一定的文采,寥寥十几个字,不用过多的修饰,悲凉肃穆的气氛自然流露,使得新闻在真实之中又多了一种动人心魄的感召力,增强了新闻的艺术魅力。
又如西海都市报2010年4月17日《“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玉树地震灾区搜救抢险现场纪事》中的一段话:
11时36分,汪晓刚示意将他拉上来。“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张床和一把靠背椅。床上有一床被子,是叠好的。说明地震的时候,这个房间里可能没有人。”张涛作出决定,在房屋四角上都打开缺口,让可以观察到的空间连为一体。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