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08 14:2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周颖南 点击次数:
首先,如果要观察两本杂志如何报道中国当代艺术,我们应该对这两本杂志的栏目设置以及每个栏目的篇幅比例、重要度有所了解。
《艺术新闻》的栏目分为两个部分:Features和Departments,即“专题”和“分类内容”,广告均匀地穿插其中,但数量有所控制。每期杂志通常会采用某位艺术家的作品作封面,封面上还有一个醒目的大标题和一些小标题,对应本期的关注焦点和主要内容。
“专题”主要是由一些较固定的艺术评论员或评论家,分别或针对同一主题、对某一艺术家及其作品或某一艺术种类、风格流派、艺术运动抑或是艺术市场等等进行评论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评论分析里往往夹带着对当时社会历史政治背景的描述。此外,它对当代艺术和过往艺术及大师们的报道也是平分秋色,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杂志不仅注重当代艺术,也坚持艺术史知识的介绍及普及。
“分类内容”由多个分栏目组成,每一期的构成都不固定,但是如ArtTalk(“艺术谈话”,评论家在谈话中会涉及一些艺术家),News(“新闻”,从2009年6月刊开始从之前的NationalNews[“国内新闻”]和InternatioanlNews[“国际新闻”]合并为“新闻”),Books+BooksReviews(书讯+书评)和Reviews(展评,由国内展览、国际展览和焦点城市展览组成)以及Critic’sPick(“批评家点评”——针对某位艺术家)这几个部分相对固定,每期都会出现。其他栏目还有LookingatArt(“艺术观察”,一般是关于艺术史的文章),ArtMarket(“艺术市场”),Studio(“工作室”——对艺术家的工作室进行探访),LivingwithArt(“艺术生活”,一般是介绍收藏家与其藏品的故事),Design(“设计”),WorkingHabits(“创作习惯”),Conversation(“对话”),ArtfulTraveler(“艺术巡礼”)等。另外,每年的夏季刊都会固定出现TheARTnews200TOPCollectors(全球200位顶级收藏家)专栏,这个栏目简要列出当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艺术收藏家并标明其藏品类别,其中还会对重要收藏家作访谈报道。广告部分,除了画廊、美术馆的展览信息外,杂志还经常在末尾刊登ArtistsDirectory(“艺术家目录总汇”)和ArtSchools(“艺术学校”)的信息,为有学习需要的读者提供教授艺术课程的艺术家和学校的联系方式,广告总量不多。
《艺术论坛》杂志的主体部分主要由专栏(Columns)、主体内容(Features)、预展(Previews)和展评(Reviews)构成,其余为广告部分。专栏开始前有时会有编者按(Editor’sLetter),但自2010年九月新的主编郭怡安(MichelleKuo)上任后不再出现(从同年十月开始)。专栏通常有逝者(Passage)、书籍(Book)、电影(Film)、音乐(Music)、建筑(Architecture)、观点(Slant)、现场(OnSite)、十佳(TopTen)等分栏目,这些分栏目都不固定,依当月的具体情况而变动,一般在每年的最后一期,也就是十二月刊,会出现“艺术家论艺术家”(TheArtists’Artists),这个栏目主要是艺术家间的互动,由一些艺术家评价他们心目中年度最佳的艺术家及其展览;主体内容主要是评论员或批评家对某位艺术家或者某次展览、艺术流派、运动等发表的评论文章,有时有固定的主题,有时则无。还有千字文(1000Words)和展览开幕(Openings)的介绍。每期的撰稿人都不固定,但有一批相对固定的在业内广受认可的批评家常年为《艺术论坛》供稿。在每年的最后一期,主体内容里都会有这些批评家点评的他们心目中的年度十佳(Bestof年份),对象包括艺术家、展览、美术馆等和艺术相关的事件;预展一般出现在夏季刊或一月刊,针对全球各地即将开始的展览进行有选择性的介绍,同时也会有几位评论员同时对某次展览的介绍(News),此外,每期在“专栏”和“主要内容”之间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展览通告。
展评由长篇评论和短篇评论组成,一般长评有四至五篇,也是由一些有分量的评论家对某个展览进行详细的评论,剩余部分是分布世界各地的评论员对当地的展览进行简短的评述。杂志的广告部分占据整体很大一部分,在某种程度反映了艺术市场——投资和收藏的走向。杂志社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为保持杂志的价值和地位,发行人通过考察画廊的在业界的实力和声誉,对广告进行认真把关,只有符合条件的客户才能将广告放在杂志的前1/3部分,因而有些广告的位置是固定属于一些画廊的,其他画廊即使支付额外费用也无济于事。除了美术类广告,最近一些年杂志也开始有条件地接纳时尚广告和珠宝广告。
通过阅读这两本杂志以及参考它们的栏目设置,可以发现《艺术新闻》和《艺术论坛》两本艺术杂志就如它们的名字一样,前者倾向于直接呈现艺术界的最新信息与市场走向,而后者则是以大量的评论文章讨论当代艺术的重要问题,将思考发还给读者,引发探讨,确实有“论坛”之意,也从侧面说明了《艺术论坛》更注重对艺术本身的探讨,对艺术理想的追求较为纯粹。而《艺术新闻》则有所不同,它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或者说艺术品所带来的直接效益上,强调其与世俗的联系,呈现整个艺术系统的运作机制。然而,如果仅就学术性和商业性来区分二者,又不免有失偏颇,因为就广告在两本杂志所占的比重来看,就可看出这一部分对两本杂志的意义与其栏目设置又存在着不同。
此外,从创刊历史、杂志定位和风格导向来看,《艺术新闻》和《艺术论坛》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于20世纪初创刊,承接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将之介绍、延续到美国,诱发美国艺术界的现代主义运动;后者则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于美国本土文化蓬勃发展之时,以美国本土先锋实验艺术为根基,在艺术步入后现代时期进行多种可能的探索。时至今日,二者已在共同的时间载体上并行了几十年,其清晰的风格定位、优秀的编辑和撰稿人等竞争优势,为他们赢得了业界广泛的认可,从未湮没在繁多的艺术杂志之中。但是,这种认可也是具有不同偏向的。《艺术新闻》受到的认可多数来自于它具备了一本优秀的新闻杂志的各种要素,这从《艺术新闻》频繁获得新闻界的奖项可窥探一二。而《艺术论坛》的立意主要在于探索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其先锋实验的性质较为显著,特别是它在某一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精英的追求。相比之下,《艺术新闻》就比较大众化,其报道的内容、文字较之《艺术论坛》也没有那么晦涩。
这两本杂志,一本代表大众的艺术需求,一本代表精英的艺术理想。而他们又同时存在于美国本土,都是业界中的翘楚。将这两本具有典型性的、和而不同的美国艺术杂志置于其他国家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活动中,其表现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将会别有一番意味。
三
笔者认为,从这两本艺术杂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活动情况、影响范围,同时也可以思考以《艺术新闻》和《艺术论坛》为代表的美国艺术界,究竟是采用怎样一种标准、角度和态度在它们的立场上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用“它方”看“此地”,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艺术,还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影响以及西方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观念与价值尺度。
为了更具体、微观地考察《艺术新闻》和《艺术论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报道情况,笔者就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这两本杂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报道进行统计,其中发现一些现象与趋势,其异同点值得关注。
《艺术新闻》和《艺术论坛》二者在报道中国当代艺术的区分如下:
1.“专题”方面,《艺术论坛》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报道相对纯粹,主要围绕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与评论;而《艺术新闻》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报道则相对复杂,除了报道艺术家及其作品以外,还掺杂许多关于艺术市场的调查和分析,涉及艺术家的作品拍卖以及收藏。
2.“专栏”及“分类内容”方面,《艺术论坛》主要采取评论的方式,且对除传统的美术之外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电影和建筑有针对性的报道;而《艺术新闻》多采用简短的新闻报道形式,在艺术门类方面无明显的区分,有混合的特点。
3.“展评”方面,《艺术论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展评立足中国本土,而在美国却数量较少。《艺术新闻》则是相反的情况,在中国本土的展评较少,而在美国地区的展评较多。
4.特色栏目方面,《艺术论坛》和《艺术新闻》的特色栏目(前者:“艺术家论艺术家”,“年度十佳”;后者:“200位世界顶级收藏家”)之间可比性不高,但特色栏目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杂志的报道取向,《艺术论坛》的两个特色栏目杂志倾向于对艺术家和展览的深一步挖掘,而《艺术新闻》则更关注艺术收藏等信息的收集。
5.广告部分,《艺术论坛》与《艺术新闻》相比,展览类广告均是最多,其他广告内容存在差异,侧重有所不同。展览类广告中,二者重合的艺术家人数较少。其中画廊的分布地区也有不同的体现,于《艺术论坛》刊登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信息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地区的画廊,北京、上海地区的画廊最多。而《艺术新闻》则是美国本土的画廊刊登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信息的最多,中国大陆地区的画廊或美术馆数量较少,香港地区的画廊存在一定数量。此外,欧洲地区的画廊在《艺术论坛》也刊登了较多广告,而于《艺术新闻》却是数量有限。亚洲其他地区的画廊在《艺术论坛》刊登的广告也有一定数量,而《艺术新闻》却很少。
6.撰稿人方面,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报道及评论,《艺术论坛》的评论员或批评家分布较为广泛,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一些非英语地区的如欧洲地区的评论员。而《艺术新闻》的评论员大都来自美国本土或英语地区,基本上用英语写作。
而在差异的基础上,又可以归纳出几点共通之处:
1.两本杂志都不同侧重地表现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或是艺术家方面,抑或是艺术市场方面。
2.不管采用何种报道形式,或者就艺术领域进行细致或笼统的分类,两本杂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报道都达到了一定的涵盖面,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美术领域,还延及电影、音乐、建筑等。
3.艾未未、蔡国强均是两本杂志在各个栏目中报道次数最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两位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尤其是西方艺术界的面貌并且透露出西方艺术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态度与取舍。
4.两本杂志的特色栏目,《艺术论坛》的“艺术家论艺术家”和《艺术新闻》的“世界200位顶级收藏家”虽然报道的内容和对象不同,但其报道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收藏家的数量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了自2008年开始,两本杂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范围、深度在逐渐扩大。
5.展评部分,两本杂志对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报道基本局限在中国和欧美地区(以美国为主),而对其他地区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关注较少。
6.《艺术论坛》和《艺术新闻》的广告数量增减与年份有关,如2008年两本杂志广告均为最多。展览类广告都占据了广告部分的大多数。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广告也多以展览为主。展览广告的数量间接影响着参展人数、画廊的影响力以及艺术家的作品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也借助广告吸引艺术同行、画廊、收藏家和媒体的关注,以达到推广自己的艺术理念及作品的目的。
7.《艺术论坛》和《艺术新闻》都是活跃在国际艺术平台的杂志,在全世界各地都分派有记者或撰稿人,每期内容都融汇了最新的艺术信息与动态,却各有殊异,这得益于这些记者和撰稿人的不同视角以及两本杂志本身分属新闻和评论的定位。
四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