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在画面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与绘画中的形象有本质不同又有一定联系。根据绘画的不同风格,我们可以把形象分为两种:写实性形象和表现性形象,写实性形象更通俗,更贴近观众,与大众的距离更近。写实风格绘画中的形象比现实中的形象更纯粹。绘画艺术所塑造的形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尤其是主题性创作,其中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说过:他笔下的美丽女性集合了现实中众多女性美的特征。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作者试图不断的寻找一种比例关系,根据经验和感性,把众多完美的局部集合于一身,如此创造出来的形象比现实更理想更完美。在这种思维和追求下,艺术家们发现了“黄金比例”。写实绘画中,虽然手法相近,但由于画家追求不同,表现内容也不同,视觉差别就很大,这就是形象的“典型”性。例如在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图1),作品这个拿着旗帜的主题人物形象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她集合了坚毅、勇敢、和女性美丽柔嫩的特征,以此来表现人们对追求自由的渴望和坚定。无论画家所表现的内容是高尚还是低俗,形象的典型性都是创作必要的前提。又如宫廷画家布歇的作品,他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体态丰盈,甚至略显臃肿,突出表现女性柔润的皮肤和迷离甚至挑逗的眼神,正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正是这种典型性或者比现实更具“完美性”,以至于影响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亦如唐朝以丰脱为美、宋代以清瘦为佳。但无论如何,形象亦不可能脱离生活。写实风格之所以采取写实手法,主要是从视觉上贴近现实和观众。作品中的形象应是对现实生活形象的归纳和提炼。如拉斐尔的作品和布歇的作品,无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是集合和反应了当时人们对性感的认识,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形象比现实更具夸张性,虽然表现主义绘画作品中的形象跟写实风格作品中的形象有很大差别,但基本思路都在于表现形象的典型性。表现主义的形象打破了现实的限制,以夸张的手法使得形象的个性特征更突出,隐去或者干脆抹掉画面形象所不需要的特征,这种塑造方法比写实风格更纯粹、更易读,如弗朗西斯?
毕业论文格式培根的作品经常描绘长期饱受战争折磨的痛苦人民形象。从二战后,他作品中就开始出现一些怪诞的、痉挛和充满恐怖的人物形象。他们不是精神性格被扭曲了,就是长期被囚禁在阴森的牢房里的单个人物。材料多半来自照片或借鉴影片中某个人物镜头,或诙谐地模拟某个艺术大师的作品的形象,再予以异化或者悲剧化,以突出人物精神世界濒临崩溃。比如《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习作》这幅作品(图2)即是借用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兹的肖像并加以变形的作品。培根就这幅名作画了多幅变体性创作,故意让教皇英诺森十世显得滑稽可笑。在这幅画上,坐在金交椅上的教皇似乎很孤寂,为了发泄正伸直脖子,张嘴大声尖叫。画家自己说,他要“力图把某种感情形象化”。他这种粗犷的处理方式,令观者困惑和不安。虽然作品显得与现实中的人物或者与委拉斯开兹的作品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我们能够从画面中直接感受到这个形象痛苦狰狞的精神状态,它比原作更直接呈现人物的内心。艺术理论中曾提出绘画是“表现直观的真理”,这真理指的就是我们内心的感受,表现主义作品只不过是通过这种更加接近我们内心的形式来表达我们难以体会的内心世界。这种“典型”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却比现实中的形象来得更集中更具表现力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