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炎临床诊疗效果(2)
时间:2017-10-09 15:4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程毅东 点击次数:
1.4 疗效指标
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且黏膜恢复正常;改善:黏膜充血与水肿、溃疡与糜烂等症状消失,但黏膜仍可见红斑;无变化:患者临床中症状并未得以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表现
61例患者中,均表现为腹部疼痛(100.00%);便血者23例(37.70%);恶心呕吐者30例(49.18%)。经临床诊疗后,6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60例(98.36%)患者经结肠镜检查痊愈,仅1例(1.63%)患者因自身原因,终止治疗,见表1。
2.2 患者转归
61例患者中,腹痛缓解时间介于2~7 d,平均缓解时间为(3.2±0.2)d、经肠镜检检查后,患者肠下溃疡、黏膜水肿与糜烂愈合等症状均基本消失;2例患者因合并糖尿病,诱发腹膜炎与腹腔腹水等问题,经急诊手术后,切除该部分肠断,得以救治。
3 讨论
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外普通群体中,IC发病率为4.5/100 000~44/100 000,而住院患者调查中,患有IC疾病的患者比例为128/100 000。美国地区,IC发病率年均在16.3/100 000以上,近几年该发病率上升至4倍。经病理学分析,可知IC由细菌感染(食物发生微生物感染)、不良饮食(暴饮暴食)和生活习惯(情绪不佳、过度疲劳)、疾病感染(其它部位器官疾病)、免疫力(免疫功能异常/下降)与药物刺激(大量激素药物的服用)、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制因所引起[7]。
缺血性肠炎发病群体中男性明显低于女性,其常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病,如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冠心病与糖尿病等,时常可见严重脱水和休克、供血不足与血管痉挛等症状,而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败血症与血小板增多症、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可诱发机体血流受阻、血栓和血流缓慢,从而致使缺血性肠炎疾病的发生。同时,患者肠腔压力骤增也是IC疾病的发病制因。
依据临床表现,将IC分为一过性肠炎型、狭窄型、坏疽型3种,主要集中于机体肠壁黏膜或其下层处,但伴随循环供血系统的构建,肠壁水肿和黏膜损伤等症状明显有所改善,促使腹痛、便血与腹泻等表现得以消失,并于数天后,自主好转。
IC疾病发病期间,可见黏膜或其下层细胞出现糜烂、溃疡等现象,经病理学检查,属于非特异性改变,如黏膜组织水肿和腺体破坏、肉芽肿与毛细血管扩张、纤维素血栓、微小血管堵塞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即IC疾病具有纤维素血栓、含铁血黄素沉著的特征,且检验阳性率相对偏低,可依据IC病因与病理的差异,将其分为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肠系膜静脉栓、肠系膜动脉栓塞以及肠系膜动脉血栓[8]。
在该次实验中,6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60例(98.36%)患者经结肠镜检查痊愈,仅1例(6.39%)患者因自身原因,终止治疗,此研究结果与张咏梅[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缺血性肠炎在得到及时治疗后,患者的恢复几率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缺血性肠炎因早期临床症状特异性的不足,诊断难度较高,易误诊,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
[1] 许秋霞.不同时期缺血性肠炎的临床诊治对比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6,23(9):1223-1224.
[2] 王彩花,金丹,陈清宇.肠镜检查后缺血性肠炎一例[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3):235-236.
[3] 李大健,侯凤雪,范宏叶.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78-80.
[4] Ma Zhenhua, Zou Chunyan. Research progress of ischemic colitis[J].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medicine,2014,21(34): 195-196.
[5] 张咏梅.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95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7):879-880.
[6] 竺添雨.血栓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6,22(29):159-160.
[7] 田正凤,陈洪.缺血性结肠炎37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1):75-76.
[8] 史文艳.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老年非坏疽性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4):85-86.
[9] 张雅娟.缺血性肠炎患者中应用血塞通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6):196-197.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