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02 13:3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 李芳,李义庭,刘芳 点击次数: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21世纪世界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与人文融合,加强对医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一些国家提出"医学教育人文化"的主张。积极发展、大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和全球化视野思考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
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过硬的技术本领,更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同时,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于1999年开始研究制定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要求"分为7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能力要求恰恰体现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出台,对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有了更明确的要求,使医学教育更加规范化。
纵观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专业基础三大部分组成。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目前哈佛大学医学院人文课程贯穿4学年时间.美国医学教育委员会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英国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也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要加入更多的交叉课程,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日本针对医生缺乏人文知识的问题,增设医学概论,涵盖医学人文课程的内容,法国1993年颁布医学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决定,以拓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以美国、德国为多,达20%~25%,英国、法国、日本约为10%~15%,相比之下,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偏少。
3.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当代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从医学院校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临床基本技能以及人文素质三方面应共同发展,不可或缺。综观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知识能力和临床基本技能已有现成的培养模式,而且比较成熟,但人文素质培养模式还是全新的课题。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及《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办法》中的有关要求,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成为这一职业的必然要求。
3.1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
“医生的工作对象是人,如果不重视医德会造成严重的,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从本质上说,医学绝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体现人性关怀、社会公正、公平的人道主义事业。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精神,要学生树立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守护生命的精神,要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以病人为中心”、“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要让学生明确我们工作的对象不仅是“病”、而且是“人”,我们需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
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的价值。对自己的生命要珍惜,对别人的生命要关爱。要培养学生崇高的信仰,因为"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要讲授必要的人文知识,但重点是精神和观念的引导。医学院校目前设置了许多医学人文类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这些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了解人类人文思想的发展过程。但人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树立和强化人文信念。因此,教学中应把引导学生树立关爱人、关爱生命、尊重人的观念作为重点。
3.2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医学生应认识到沟通在医学职业中的重要意义,医学生要学会与人交往,特别是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使他们充分参与治疗计划,掌握与患者、家属、同事沟通的方法、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