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鉴别 论文检测 免费论文 特惠期刊 学术答疑 发表流程

重构"禁止抽逃出资"规则的公司法理基础(3)

时间:2015-10-22 11:3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刘燕 点击次数:


  上面所讨论的情形都属于直接的抽逃出资,实践中还有间接的抽逃出资方式,即借助股东与公司间的商业交易来实现公司向股东返还出资的效果,德国学者称之为''变相的'、'稳性的"或"伪装的"的资本返还。?例如,股东出售给公司一项资产但作价远远高于市场公允价格,公司支付的过高对价的目的就是向股东返还出资。我国《司法解释三》第12条第(四)款提到的"利用关联交易将出资转出"也属于此类。在域外,经历了法定资本制_百多年的约束或熏陶后,公司明目张胆地返还出资或股东赤裸裸地抽逃出资的情形已经很少见了,判例法处理的抽逃出资问题大多涉及那些表面看来正常、但实质在于掩盖公司将出资返还给股东这_事实的交易,瑑如支付给担任董事或高管职务的股东以过高的职务薪酬,向股东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或者与股东签订特殊合同允许其股权在公司清算前转化为债权,*等等。此外,有些交易看起来是公司对第三人进行的低价财产转移,但第三人实际上受股东控制或者有其他利益关联,也可以视为向股东返还资本。*针对这些变相或隐性返还资本的方式,域外法院发展出一些细致的规则,如"真实性"标准或者''一个有良知的、理性的商人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会与第三人进行同类交易"标准,以便具体判断相关交易下公司是否向股东无偿或者超出合理对价而输送利益。?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看似庞大、但内在逻辑清晰的抽逃出资行为的集合。它既包括直接的抽逃出资,也包括以正常交易伪装的间接抽逃出资;既有账面上如实记载的抽逃出资,也有账面上不反映或者用虚假账目掩饰的抽逃出资;既有对股东直接返还,也有通过对与股东有利益关联的第三方的支付而实现的曲线返还出资。它对于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可能体现在公司资产减少,也可能体现为公司负债增加。无论通过哪_条路径,也不论采取何种具体方式,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公司向股东无偿地或超过合理对价地转移财产或输送利益,并且这种转移导致公司资本或股本的减少,从而违反了资本维持原则。
  四、抽逃出资的前提、边界与例外
  然而,"公司向股东输送利益"的行为外观仅仅是认定"抽逃出资"的第一步。从资产负债表结构可以看出,归属于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中不仅有''资本"或"股本"还有公积金、利润等项目,如何能确定公司财产流出所减少的不是"所有者权益"项下的"利润'、"公积金"而一定是"股本"昵?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公司用盈余公积金甚至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分配或者向个别股东输送利益,其行为固然缺乏《公司法》上的依据,瑣甚至可以说是1种违法分配,但很难说就是''抽逃出资"。现实中,当事人对交易目的的明示(如实施了利润分配程序)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但争议往往发生在各种间接的抽逃出资场合,因此需要对交易性质做出推定。
  目前,学理上提炼出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取回、收回、抽回或转出"出资"或''出资财产"瑤二是从公司抽回"相当于己缴纳出资数额的财产"。*这两种标准均未考虑到公司所有者权益项下存在股本、公积金、净利润等不同资金来源,难以解决实践中工商机关以及法院深感棘手的交易定性问题。瑦另一方面,域外公司法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变相分配"标准也很难直接为我国所用,因为域外的抽逃出资问题大多是在公司清偿不能或者清算阶段提出的,*此时公司所有者权益项下几乎没有东西了,因此判断公司清算前对股东的利益输送构成"返还资本"相对容易,也没必要再进一步区分是"变相返还资本"还是"变相分配"。?相反,我国的抽逃出资案件大多是在工商年检的行政执法过程中或者公司内部股东间冲突过程中冒出来的,此时公司处于持续经营状态,"所有者权益"项下的内容可能相对完整,因此就需要对公司利益流出所对应的"所有者权益"项目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区分"分配'、"变相分配'、"违法分配"与"抽逃出资"。
  不仅如此,现代法治国家的理念也要求我们在认定抽逃出资时做这种甄别。我国《公司法》缺乏_般性"违法分配"行为的概念,遑论追究其责任,因此变相分配、违法分配与"抽逃出资"的法律后果相差悬殊。实践中,当涉诉行为或引发争议的交易不具有直观的抽逃出资特征(如股东直接取回所出资的财产)时,当事人往往辩称是在进行分配或变相分配,甚至不惜承认自己有违法分配行为。当事人这种避重就轻的选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且现代法治的基本理念是"法不明令禁止均可为"、"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因此也不能说当事人的选择为法律所禁止。这就意味着,当缺乏直接证据而需要推定抽逃出资的存在时,除非能排除公司分配利润或分配公积金的可能性,否则不能认定"股本"减少或"出资"被抽逃。从这个角度看,认定抽逃出资,仅仅证明公司向股东输送的利益"与股东出资额相当"甚至股东取回了所出资的财产都是不够的,还需要证明这种利益流出侵蚀的是公司的"股本"而非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且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合法返还资本情形。
  五、认定抽逃出资的必要条件--公司股本被侵蚀
  在一个持续经营的公司中,归属于股东的"所有者权益"通常包括四个部分:(1)股本,它由股东出资形成并进而决定公司的股权结构;⑵资本公积,它主要来源于股东购入股票时支付的溢价,也包括_些依据会计准则被纳入资本公积的特殊收益项目;(3)盈余公积,指公司从以前年度盈利中提取的法定公积金及任意公积金;(4)尚未分配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
  严格意义上的"抽逃出资"是指公司从"股本"中向股东无偿支付,这在公司所有者权益下仅有"股本"项目而没有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时,是最容易做出判断的。此时,公司若向股东无偿转移财产或输送利益,不论借助何种形式一利润分配或者借贷、买卖等交易,都必然构成"抽逃出资"或"资本返还"。另_种情形是,公司在所有者权益项下虽然有公积金或净利润,但公司向股东支付的金额大于公积金与净利润之和,超出部分实际上源自股本,因此也构成"抽逃出资"。
  相反,如果公司对股东的支付没有超出所有者权益项下的公积金与净利润之和,情形就比较复杂了。各国公司法对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净利润用途的具体规定不同,可能出现"抽逃出资'、"合法分配'、"违法分配"等不同结论:
  1.对于''资本公积金",_国公司法可能基于资本公积主要源于股票溢价的事实而认为其属于股东''出资"的一部分,故对资本公积同样适用"禁止返还出资"规则。此时,公司对股东的无偿支付若出自"资本公积"也就构成抽逃出资。瑩但是,资本公积中也有一部分来自尚未实现的收益,如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以及我国2006年之前的债务重组收益。如果公司法规定这些未实现的收益不得用于分配,则公司从资本公积中支出相关款项就构成了"违法分配",但不构成"返还资本"。
  2.对于''盈余公积金",虽然它是公司从以前年度利润中提留的资金,但域外各国*例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的实践,前引⑦,莱赛尔等书,第614页以下。公司法均不禁止从盈余公积中分配股息。至于''净利润"它更是公司向股东提供回报的主要源泉。因此,当公司以"净利润"或"盈余公积"项下的资金对股东进行分配时,外观上均表现为公司财产无偿地流向股东,但它并不是抽逃出资,而是股东享受从公司获得投资回报的权利。
  3.当公司在利润分配程序(如股东大会批准利润分配议案)之外向股东无偿给予财产或利益时,如果公司的确有公积金、净利润且二者的金额之和大于公司向股东支付的金额,则公司的行为违反了公司法关于利润分配的程序性规则而构成"违法分配",但它并未损害债权人利益,不构成"抽逃出资"。从理论上说,此时应该允许公司采取事后的补正措施,如增补利润分配手续或者指定对应的资金来源或所有者权益项目。毕竟,公司法禁止抽逃出资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债权人,而非反对公司合法处置所有者权益;只要公司"股本"未被侵蚀,就不宜用"抽逃出资"这种严厉的规则来惩罚公司或股东。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的分析主要着眼于抽逃出资对债权人的影响,因此并未区分公司是向全体股东按分配比例转移财产还是仅对个别股东进行利益输送。若从股东的角度观之,两类不同情形还会在公司内部治理方面引发不同的后果,并可能影响公司所采取的事后补正措施的具体方式。例如,假如公司的违反法定程序的分配是对全体股东按比例进行的,则通常只需要召开股东会对分配事项给予追认即可。若违法分配是对个别股东输送利益,其他股东可能否决分配事项,并基于股东平等原则请求法院撤销违法分配行为,追究获得不当利益的股东以及负有责任的公司董事或高管的民事责任。
  (二)抽逃出资的边界--抽逃出资vs违法分配vs合法分配
  综上,在所有者权益的完整框架下,基于公司向股东输送利益所依附的不同资金来源,可以区分''抽逃出资/返还资本"与''分配"。其中,"分配"包括合法分配与违法分配,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仅违反程序性规则的违法分配与超出法律规定的分配基础、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违法分配。构成"抽逃出资"的前提是公司从股本中向股东进行分配,或者,在公司法明确禁止的前提下从资本公积中向股东转移财产。这里用图示来说明"抽逃出资"的边界,即它与各种分配形式的区别以及与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关系。
  ^抽逃出资(从公司股本中对股东进行的支付,以及特定情形下从资本公积中返还出资)'合法分配(按照法律规定的资金来源以及程序进行)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资金来源(但未损耗股本,若损及股本则构成抽逃出资),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分配行为仅违反利润分配的程序性规则、未损害债权人利_益的分配行为。
  以上述分析框架来观察我国现行《公司法》,可以发现三个立法漏洞,导致实践中"抽逃出资"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第一,"禁止股东抽逃出资"中的"出资"是仅指"股本"还是包括由股票溢价构成的"资本公积金",从法律条文看并不清楚。《公司法》第169条虽然明确了''资本公积金"只能用于扩大经营或转增股本,不得用于弥补亏损,但未明确资本公积金能否退还给股东。第二,盈余公积金能否用于向股东分配股息,也是-个存疑的问题=《公司法》第167条仅明确了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顺序,并未界定"分配"的概念,也没有明确哪些所有者权益项目可以用于分配。*第三,与缺乏"分配"概念相关联《公司法》中也不存在''违法分配"的概念与规则。换言之,在我国现行《公司法》框架下认定公司无偿向股东转移利益是否构成"抽逃出资"时,由于''分配"概念的不清晰,导致"排除'分配'之可能性"这个前提性问题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立法漏洞恐怕也是实践中抽逃出资认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尽管如此,一些原则性的界限还是可以确定的。比如,当公司不存在净利润与公积金,或者不存在足额的净利润与公积金时,公司无论是以股息分配的名义还是借助各种交易形式向股东输送利益,都可以认定构成了''抽逃出资"。再如,在公司编造财务报表、虚增利润并进行分配的情形下,它表明公司不存在''净利润";此时应进一步考察公司是否有盈余公积金或资本公积金。若公司有公积金且其金额超过分配总额,则不宜认定为"抽逃出资"而应作为"违法分配"处理;若公司无公积金,或者公积金少于分配金额,表明公司至少有一部分支付额实际上出自"股本",则可以认定存在"抽逃出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司法解释三》第12条第(三)款将"制作虚假财务会计报表虚增利润进行分配"直接作为''抽逃出资"明显过于武断了,没有考虑到公司可能有盈余公积金、资本公积金的情形。
  (三)抽逃出资的例外--合法的资本返还
  资合公司作为一个商事主体,有根据资本市场状况或者自身业务特点而合理调整资本结构的正当需求。为此,公司法也提供了减资、回购股份甚至清算等合法的资本返还方式,作为资本维持原则的例外。?
  减资是指公司在存续期间依法定程序降低注册资本的行为。依公司资产流出与否,减资可分为形式性减资与实质性减资。形式性减资仅减少资本额,不涉及资产流出,它通常发生在公司用资本弥补亏损的场合。实质性减资意味着公司减少资本的同时,将相应金额的财产返还给股东。*股份回购指公司从股东手中购回自身的股票,其目的可能是减资,也可能是基于法律或章程的规定,如在公司合并、分立时回购异议股参见刘燕《会计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9页以下。
  严格来说,公司清算程序发生在公司结束营业的情形下,此时已无需资本维持原则,但其理念一先偿还债务、剩余财产归股东一与资本维持原则是一致的。我国实践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减资方式,就是中外合作企业的外方提前收回投资。参见《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合作者先行回收投资审批办法》(财政部令第28号,2005)。东的股票,或者为实施股权激励而购入本公司的股票,等等。不论是实质减资还是公司回购、赎回股份,都意味着股东优先于债权人回收了所投入的资本。对此,早期公司法的立场是''一刀切"的禁令。随着人们逐渐意识到公司调整资本结构的正常诉求,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全球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回购交易合法化的迫切需求一体现在兼并、收购、股权激励、私有化、PE与VC投资等一系列交易中。如今各国公司法基本上都认可了减资、回购交易,只是设定了一些约束以适度保护债权人利益,如通知债权人并应债权人的要求提前清偿或提供担保,或者减资后不得丧失清偿能力等。可以说,资本合法返还的途径受到法定条件与程序的约束。反之,若公司未遵守法律规定的条件或程序进行减资、回购或赎回,则可能存在抽逃出资的嫌疑,具体判断需依特定个案情形而定。
  五、抽逃出资问题的公司法框架及其应用
  在梳理了抽逃出资的表现形式以及认定抽逃出资的前提与核心要件的基础上,笔者对公司法下禁止抽逃出资的规则框架做一简要总结,并应用这一框架来分析实践中的若干争议。
  (一)《公司法》层面如何构造"禁止抽逃出资"规则
  从域外公司法来看,禁止抽逃出资,或者更确切地说,禁止返还资本的规则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是宣告所禁止的行为,二是明确行为的法律后果。域外公司法通常没有给"返还资本"下定义或列举其行为样态,而是通过司法实践来厘清禁止抽逃出资规则的适用范围。考虑到我国实践中围绕着''抽逃出资"概念与判断标准存在的诸多争议《公司法》、《刑法》缺乏对''抽逃出资"的定义与判断标准可能的确是一个问题。目前,学理上的界定方式往往只点到股东从公司抽回的财产与股东"出资额相当"的地步,未直接提出"股本被侵蚀"这个必要条件,鉴于此,笔者建议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对"抽逃出资"做如下定义:'抽逃出资是指在公司成立且股东缴付出资后,公司违反法律规定向股东返还出资,或者股东违反法律规定从公司无偿取得或超出合理对价取得利益并导致公司资本(或股本)减少的行为或交易。
  上述定义中包含了与认定抽逃出资相关的几个关键要素:
  1.时间:抽逃出资发生在公司成立之后的持续经营期间。因此,那些在公司设立时或股东出资环节先转入资金旋即撤回的行为,就属于股东虚假出资而非抽逃出资。*
  2.行为及责任主体:包括公司董事以及相关股东。从域外来看,违法资本返还的第*例如《司法解释三》第12条原第(_)项"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出",严格来说就属于股东虚假出资而非抽逃出资。对此问题的一个透彻分析,参见郭红岩、陈伟伟《审计实务中应如何理解'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的刑法定性》,载《中国审计报》2012年10月24日。责任人是公司董事,因为公司是由董事而非股东经营的,公司违法返还资本通常是董事具体操作的。在我国'抽逃出资"的表述方式侧重于对股东的要求与约束,这或许与我国公司多存在大股东且大股东实际控制公司的现实有关。即便如此,在《公司法》设置了董事会的强制性规则下,要么大股东本身就有公司董事或者执行董事的身份,要么受其控制的公司董事在其抽逃出资时配合操作,因此追究相关董事的责任也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司法解释三》第14条采取的立场。强调董事而非股东是首要责任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情形下股东(至少部分股东)只是被动接受支付,并不知晓该支付构成了返还资本或违法分配。
  3.后果:股本被侵蚀,即对股东的支付导致公司股本而非净利润或公积金的减少。要求证明"股本被侵蚀"也是避免"抽逃出资"认定扩大化的关键。至于股东抽回出资后继续保留股东身份,并非认定"抽逃出资"的必要条件,只要公司是从股本中向其返还出资额且不满足减资或回购的法定条件,即使抽逃出资股东不再保留股东身份,仍构成抽逃出资。是否保留股东身份只是对其他股东的损害程度有别,对于债权人利益造成的潜在损害是_样的。
  4.违法性:相关支付或交易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不属于合法的资本返还形式。抽逃出资在公司法下的法律后果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第抽逃出资的股东必须返还相当于其出资额的利益或者等额的财产;第二,公司有权起诉相关股东,追回抽逃的出资额;当公司清偿不能或破产时,公司债权人或清算人也可以要求相关股东退回抽逃的出资额;第三,公司董事对于违法返还资本负有责任的,需要就相关股东不能退回的部分承担赔偿责任。我国《司法解释三》第12条、第14条除明确上述规则外,还进_步将有权起诉的主体扩展到公司其他守法股东,同时将责任主体扩展到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二)《司法解释三》第12条的缺陷
  《司法解释三》第12条是我国目前关于''抽逃出资"的最详尽的法律规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在资本维持原则下构造''抽逃出资"问题之法理基础的一次大胆创新与尝试。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对公司持续经营期间''所有者权益"的准确把握《司法解释三》未能将"抽逃出资"的核心要件一"股本被侵蚀"与"净利润"或''公积金"的减少等情形明确地剥离开来,结果"抽逃出资"与''违法分配"之间界限不清,导致司法解释适用中的困难。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联系方式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863358778
  • 论文投稿客服QQ: 论文投稿2316118108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

热门排行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5380085870
微信号咨询:
lunwenbulu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