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05 14: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子龙,薛冰,陈兴鹏 点击次数:
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城市收入水平(y)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均显著不为零,表明城市收入水平在全国尺度及东、中部地区与环境效率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即:城市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环境效率改善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对区域间环境效率收敛具有促进作用。
西部地区y的系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不为零,这说明西部地区城市收入水平与环境效率变化虽然也存在正向关系,但与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相比,不够显著。
就城市财政能力(财政收入,CZSR)而言,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下显著不为零,而西部地区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全国尺度上,城市财政能力的提升对环境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进而进一步加快区域间的收敛过程。东、中部地区存在同样的关系,但是西部地区财政收入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不够显著。
就工业增长能力(工业利润总额,LIRUN)而言,全国及中部地区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下显著不为零,且均为负值,这表明工业增长能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效率的改善,进一步导致了环境效率在区域间的发散。而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增长能力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就工业外向度(FDI)而言,全国及中部地区的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上下显著不为零,与工业增长能力不同,均为正值,这表明工业外向度的提高促进了环境效率的改善,对环境效率在区域间的收敛过程具有促进作用。而东、西部地区的城市工业外向度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4、结论
基于WBCSD对环境效率的定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了全国286个地级城市2009-2014年间的工业环境效率,并以此为研究样本,分别利用α收敛和β收敛分析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工业环境效率的空间收敛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基本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东部地区的环境效率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中、西部地区的环境效率相差不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2)我国工业环境效率存在α绝对收敛和β绝对收敛性,环境效率的空间差异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步缩小,城市之间存在着工业环境效率水平落后地区对发达地区的“追赶效应”。东、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α绝对收敛和β绝对收敛性。西部地区的α收敛性并不显著,但是却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性特征。
(3)我国工业环境效率在城市尺度存在两种收敛“俱乐部”:一是地理空间俱乐部,即存在东、中、西部俱乐部收敛特征;二是收入水平俱乐部,即存在高、中、低收入地区俱乐部收敛特征,且后者的收敛性特征明显于前者。由于不同区域内部,特别是同一收入水平组内各城市的规模、经济水平、财政能力、工业增长能力、工业外向度等初始条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形成了我国城市工业环境效率的三大俱乐部。
(4)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环境效率存在β条件收敛性。在加入城市规模、城市经济水平、城市财政能力、工业增长能力、工业外向度等五个控制变量后,环境效率均存在β条件收敛特征,而不同区域的不同控制变量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作用不同。
从全国来看,城市规模、经济水平、财政能力、工业外向度与工业环境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以上控制变量的增大促进了环境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区域间环境效率的空间收敛过程,特别是城市规模和城市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工业增长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效率的提高,表明在全国尺度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这也表明仅注重经济利益的工业发展模式不利于于全国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及其空间差距的缩小。
就东部地区而言,城市规模、经济水平、财政能力对环境效率改善及其在区域间的收敛过程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工业增长能力和外向度与环境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就中部地区而言,城市规模、财政能力、工业增长能力与环境效率之间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表明以上控制变量的增大阻碍了中部地区城市工业环境效率的改善及其在区域间的收敛过程,其中,城市规模的阻碍作用最为显著,这进一步说明了中部地区城市规模扩张和工业经济增长对城市环境具有负向效应,而且财政能力的提高并未改善城市环境。城市经济水平、工业外向度对中部地区城市工业环境效率改善及其在区域间的收敛过程表现出促进作用;就西部地区而言,仅有城市规模、经济水平与环境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其他控制变量与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表明,西部地区城市规模扩张和经济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区域工业环境效率的改善及其空间收敛过程。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经济发展是工业环境效率收敛的重要推动力,但发展方式必须由“增量”向“增质”方向转变,才能避免我国不断提升的工业发展能力对环境效率收敛的抑制效应,特别是对于中部地区,不仅要从工业发展自身做到“质”的提升,还要注重城市规模扩张的质量提升,加大工业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投资力度;②我国工业环境效率与各自相应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财政能力、工业发展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上因素在不同地区对工业环境效率的影响作用不同,因此必须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加强全国区域间的工业环境污染预防和治理资金、技术、人才流动,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特别是要制定向环境效率低下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低收入水平城市)倾斜的配套政策;③西部地区作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是我国未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以及工业低碳、绿色转型的重点地区,必须加大对工业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鼓励淘汰落后技术,同时必须加强环境管制力度,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工业环境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新伟.城市工业发展一般规律探寻[J].中国工业经济,
[2]洪丽璇,梁进社,蔡建明,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的增长:基于2001-2006年的数据分解[J].地理研究,
[3]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
[5]施晓清,李笑诺,赵吝加,等.武汉市造纸行业资源代谢分析[J].生态学报,
[6]王飞儿,史铁锤.基于物质代谢的中国纺织业生态效率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7]耿勇,张攀.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研究[J].预测,
[8]赵胜豪,盛学良,钱瑜,等.基于CCR模型的工业园区企业环境绩效管理系统[J].中国环境科学,
[9]袁鹏,程施.中国工业环境效率的库兹涅茨曲线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
[10]张晶.基于超效率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研究[J].经济问题.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