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25 09:5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何冬梅 点击次数:
【摘 要】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不断地影响现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广泛性等特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伴随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我们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现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大学校园最具有代表性。作为新思想的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群体,无疑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网络文化无时不刻地,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判断,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全产生了影响。这对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研究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为了有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方面朝良好、健康方向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建立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国界、没有统一的管理者更没有关税的虚拟世界。进入了互联网,就像邀游在信息的海洋里,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各种信息资源可以得到高速传播。正因为此,“地球村”的构想得到了实现。与此同时,网络还更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无时不刻都在进行着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网络得到人们的青睐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文化在开放的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这一科学论断,在网络文化中是不适用的。网络的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在这种虚拟环境下,人们的真实身份都被掩盖起来,在给广大公民提供自由言论的同时,也使得人们泛滥地制造虚假信息和进行网络欺诈的行为随处可见。
(三)网络文化的快捷性
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不仅信息传输成本低,而且在承载大量信息的同时以快捷、高速的方式进行传播。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通过互联网都可以获取大量感兴趣的信息,这种优势是传统媒介难以匹配的。
(四)网络文化的广泛性
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信息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在一起。这些信息内容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卫生、娱乐、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这种网络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观念不同需求的网民的需要。这种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心理健康等。
(五)网络文化的平等性
在网络文化中是没有层次,没有上下尊卑关系的。每个网者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人们在网络里相互沟通、相互感染。由于在这种网络关系的平等下,网上交流和交往显得民主和宽松。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 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的时效性利于突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是全天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课堂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辅,这些教育方式都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在网络文化中,信息容量大网络传播速度快、且知识覆盖面广。可以说网络文化的信息集文字、生音、图像于一体,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而且形象生动便于理解。学生在网上可以即时、迅速地了解更多信息;并且可以自由地向老师咨询问题或者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学生理解信息会更加主动,思考问题会更加深入。在当下,青年大学生广泛使用的QQ,微博,贴吧,E-mail等网络渠道,可以通过这些网络渠道进行拓展;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 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网络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沿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单向灌输知识为主。而在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以一种积极主动和放松的状态自由地去获取信息;网络信息是双向传递的,每个人都可以就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和安排学习。这种“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有利的环境。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了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网络文化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信息全球化的过程中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教育手段和开放的教育方式,这样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强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网络文化有助于革新大学生思想意识,培养独立个性。首先,由于网络信息丰富多彩且传播途径高速发达;大学生在自主选择信息的同时,也拥有了大量的信息。而且信息更新的频率很快,这样就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导向意识。不再像传统的教育方式那样,在集中学习的条件下被动、消极地获取信息,从而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其次,网络可以加强大学生与社会各层面的联系和交流,获取多种多样的知识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在网络交往中的主体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这种网络的交往和交流完全是基于个体自愿和平等原则。每个人在网络上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提出自己想提出的问题,无需看他人脸色行事。同时,成功的网络交往不仅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促进大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灵魂。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互联网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当网络在给网民提供大量有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传递了许多未经筛选和过滤的反动、暴力、虚假、低俗等垃圾信息。特别是西方国家依靠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充分利用掌握信息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来实行“信息垄断”;并且极力向全球尤其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播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这样不仅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容易侵蚀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更容易造成青少年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倾向,认为“西方国家的一切思想、事物都比中国的好”,从而导致了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的减弱。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长期接触这些反动的、庸俗的、虚假的信息,会把这些垃圾信息的思想倾向带到现实生活中来。从而会导致大学生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倾向,甚至会出现理想信念的动摇。
2. 其匿名性误导了大学生道德观念。网络文化匿名性误导了大学生道德观念,使思想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在传统社会里人与是直接接触和交流的,人们的一言一行是受到社会和家庭的监督的,恪守道德意识比较强烈。而网络社会是人们为自己拓展的一个虚拟生存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随心所欲地以各种面目出现在网络里。在这种伪装和隐瞒的状态下,现实生活中的制约和监管条件发生变化,使人的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和自我规范意识弱化。大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而且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形成时期。因此,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出现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增多。如:利用网络文化的匿名性特点来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肆意攻击别人,甚至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在网络上违法乱纪;而且有的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中荒废了学业、丧失了道德判断力和价值判断力。
3. 其潜隐性影响了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网络的潜隐性在扩大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缩小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这种网络交往的潜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是真实的、直接的;而网络中的交往是隐藏了真实身份的,这种网络交往的隐藏性让大学生感受到网上交友的自由感与虚幻感,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挫败时往往倾向于网络中寻求安慰;要是大学生长期存在这种逃避现实的状况,不仅会失去对现实世界的适应能力和认同感,而且还会影响生活方式,产生孤独、苦闷、压抑等消极情绪,甚至形成人际关系冷漠。从另一方面看来,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在导致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减弱的同时,还会诱发心理疾病、患上孤独症、抑郁症,从而导致心理扭曲。因此,网络的潜隐性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冲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上信息的管理
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政府、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共同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一是,政府要尽可能控制信息源头,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监控互联网入口,过滤虚假、低俗、反动的错误信息;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区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建立网络责任机制,完善网络的管理办法进一步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二是,学校应加强关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守法意识。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运用技术、行政手段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抵制不良信息在网络上传播。同时,要求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要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信息,消除那些对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信息。三是,家庭要配合学校做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家长要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了解他们上网关注的内容;并对子女上网的行为进行监督,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
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首先,就高校而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来指导、教育学生;用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信息占领高校网络的阵地,使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其次,高校要在开设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来加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抵制网络文化中非主流信息的影响。最后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在多元、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慎独”的网络道德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并自觉地用道德理性来控制和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使自己成为网络文明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随着互联网大规模的发展,网络文化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就目前来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存在不少人对网络知识了解不够的问题,不能熟悉网络计算机操作、缺乏网络技术和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在面对信息支撑下的21世纪的挑战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同时还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扎实、有效并且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1).
[3] 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5(05).
[4] 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2).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