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07 09:3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史豪慧 吴志清 点击次数: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模式,也就是高职教育没有自己的系统,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低层次教育。其实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应该采取“双轨制”的模式,即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分别管理、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瓶颈;双轨制;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在高职教育兴旺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安排课程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收效。但是当一个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想要更好、更高的发展就非常困难,好象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扼住了它的咽喉,也扼住了我们国家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咽喉,仅仅靠各个学校的努力是无法摆脱这只大手的。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被纳入到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架中,这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普通高等教育的附庸,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低层次教育,是“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决策部门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这种认识是产生下列问题的根源。
1.1管理体制不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自觉不自觉地沿用本科院校的管理办法来管理高职,对高职教育的归属和分类认识不统一,管理上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理念。一方面在形式上以所谓的层次来区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注重统一管理,在评估指标、考核方式和管理框架上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标准,忽视和模糊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普通高等教育是学科教育,偏重于教授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是一种通才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位的专才教育。二者在学生的培养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内容及学校的自身发展方向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是用简单的层次就能区分的。许多高职院校是清楚这些不同的,一直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手段等多方面进行完善,努力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但是当职业院校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希望能更上一层楼,摆脱小弟弟、附庸的地位,摘掉“高职”的帽子,“升格”到普通高等院校就变的非常自然了。而想“升格”到普通高等院校就必须保留学科教学的体系,没有的就要重新调整。高职院校的这种发展方向会引导学校的各项建设,抑制高职教育更高、更好地发展。
1.2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不够。从教育资源投入、政府的重视程度上看,高等职业教育还远没有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高职教育投入保证机制不健全,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投入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既然你是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低层次教育,是从属于它的一个部分,那么想要和它平起平坐,喝一样多的羹怎么可能?而高职教育的办学成本则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内仿真、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实际的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多数高职院校力不从心,实践教学也就大打折扣。
1.3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适合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尽管近几年教育部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才能锻炼成熟,而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技师则难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编制,这又降低了高级技能人才来高职院校执教的吸引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定与普通高等院校教师职称的评定采取同样的标准和方式,显然对高职教师不公。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在开展科研工作、取得科研业绩、发表科研论文方面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科研成果已经成为高职教师职称提升的瓶颈。学校希望能给予更好的优惠条件,多引进一些符合自身教学特点和要求的高级技能人才,但人事部门主要是看他的学历、职称给教师的编制。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用人权限和教师职称的评定标准,要真正地解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是非常困难的。
1.4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够高。在招生过程中,高职院校属于第三批、第四批招生,相当于吃别人吃剩的,优等生不上高职。对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而言,高职教育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职教育似乎是无奈的选择。普通高校近年来大量扩招,高职招生分数线只能一降再降,有的省200多分就能上高职,生源质量差异大且普遍较差,培养任务繁重,教育质量与规模增长难以实现同步发展。这种招生的模式,很真实地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认识,把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低层次教育。他们的这种认识和政策的导向,使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干部聘任、职称晋级等方面,对高职毕业生的歧视比较普遍。所以上了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又要忙于专升本,又不得不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将毕业生"专升本"的人数作为体现办学质量、获取社会认同度的一项指标,这一倾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必然会导致培养目标在方向上的偏离。
2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
我国当前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的匮缺。发展经济既需要科技创新人才,也需要能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要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就必须从教育入手,特别要突出抓好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
3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建议
如何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促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更高、更好地发展,本文认为关键是要转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高职教育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认为高等教育包括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系统,采取双轨发展的模式,就象一个人的两条腿一起往前走。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从属于普通高等教育,要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体系。
3.1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学历体系。许多高职学生毕业后,感受到社会的歧视,原因就是自己比别人少念了一年书,在应聘、工资待遇、升职等方面低人一等。许多高职毕业生为了减少这种歧视,不得不选择“专升本”,从根本上背离了职业教育的使命。高职学校如果有自己的本科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学历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不必回到学科教育的体系中去。高职学校也不必总想着如何去“升格”摘掉“高职”的帽子,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去。
3.2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办法。目前的招生制度是,高职招生与普通高校一起招,但是要在第三批、第四批,甚至第五批来招。要改变“被歧视”的现状,就要对招生的办法进行调整,应该与普通高校一样由考生自己来选择,其实有许多学生更愿意接受高职教育,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能对于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许多的企业其实也需要有一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只是心理上总是认为高职学生都是考不上普通高校的差生而不愿意招。所以要改变高职教育被歧视的社会现象,还要转变目前高校招生的制度,不能让高职院校变成差生的代名词。
3.3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估考核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没有自己的体系,也就没有自己的评估体系。目前对高职院校的评估只能参照普通高等学校的评估方法,这样对高职学校是不公的,同时又起到了一个不好的引导作用,或多或少的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子,很多高职学校为了完成评估的要求,有些方面不得而为之。在内部管理上也保留了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教师的考核没有高职学校的标准,虽然强调高职教师的“双师”要求,但是在学历要求、职称、待遇等方面仍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那一套,没有本质的区别。
教育部部长周济多次表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本人认为需要拿出更大的力气,在教育政策、管理模式等方面全面地改革,建立起高职教育自己的体系,采取与普通高校双轨发展的政策。如何做到“更”字,就是在我国要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甚至在很多方面应该超过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科研究型人才,在招生数量上不应该太多。历年普通高校的扩招违背了这个原则,造成了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企业又急需要一大批有技能、有素质的一线员工。普高扩招的旗号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让大多数人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是大多数人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却发现自己毕业后失去了就业机会,很多人又被迫去读研究生,毕业后又发现找工作更困难了。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需要的是一线人员,需要的是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不需要有太多的学科理论知识。所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是在浪费国家的大量资源,同时也在浪费许许多多年轻人的宝贵时光,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回归普通高等教育本来的面目,限制招生的数量,让立志于学科研究的人去读普通高校。把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任务交给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才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能满足大多数年轻人就业的需要,也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建立与完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是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吴景颂肩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解决方案[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2]王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
[3]江伟,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EB/OL],http://www.edu.cn/zong-he-293/2006-3-23,
[4]黄尧,刘京辉,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EB/OL],http://www.edu.cn/zong-he-293/2006-3-23,
[5]吴雪萍,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DB/OL],http://www.edu.cn/2006-3-23,
[6]薛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特点[J]上海教育,2006,7B,26—28。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