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9-07 09:39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陈忠 点击次数: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应根据专业的需求,以应用为重点,以够用为适度,突出职教特色,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文章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数学;学习领域;评价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数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重要公共基础课,它的建设和改革日益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如何使数学课程改革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要求,满足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够掌握好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是目前高职院校数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1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1.1课程定位
《应用数学》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之一,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优化、与专业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实践性教学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配套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应用数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设计思路
《应用数学》课程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将来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出发,以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独立制定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项目教学法,达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
本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行业专家对本专业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原应用数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知识连贯性差的不足,构建实用的应用数学知识体系。本课程的设计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高等数学知识的前提下,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紧密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所需要的解决的数学问题为载体,采取并列及递进关系设置5个学习情境:即刀具的角度计算(三角函数)、电工向量计算(向量计算)、电流变化率与误差计算(导数、微分)、电路物理量的计算(积分及微分方程)、最优化问题数模模型构建(数学建模)。
通过学习,能使学生具有行业企业工作需要的数学知识、方法、能力、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1.3课程特点
围绕岗位、专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关键在于改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改。而改什么又取决于该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地位。我们通过到企业进行专业岗位调研,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座谈,掌握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能力,结合高职高专数学课程的特点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现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岗位、专业的需求构建了五个学习情境,这五个情境充分体现了为专业服务的特点。
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为更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材编写上按照引导文法安排体例,以生动直观的图表形式编写教材。通过任务单、资讯单、案例单、信息单、计划单、决策单、实施单、作业单、检查单、评价单、教学反馈单十一单来编写教材,
2课程改革的实施
2.1课程实施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用“案例教学法”从实例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中引出,用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入手,即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提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导数概念时,选择的是电流变化率问题,效果很好。
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推导。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今后的从业岗位,决定了他们不必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象数学专业学生那样要搞得清清楚楚,而是要能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运算问题。因此,不必要的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都可删减。把用于推导公式的时间来让学生反复利用这些公式作更多地练习,解决具体问题,效果会更好,更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提倡数学工具的使用。传统数学教学中仅注意到了数学计算方法及计算技巧,而忽略了更为直接的数学工具,而我们的学生最终需要的是结果,至于渠道当然是越简单直接越好,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了各种数表、计算器、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了数学问题,能够通过工具迅速、准确地得到了结果,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2.2课程实施注重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改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个信息的给予者转变成为一个学习的管理者,由于主要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为学生开发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讲演者,更应该是:(1)提供学习信息;(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帮助、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4)对学生进行评价。
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以班级接受教育,他们扮演的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教改实施中,学生是以小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因为要对自己的学习负有更多的责任,所以这些学生会逐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学生们成了积极的学习者,他们能够更自觉、更自律地学习,并使学习更快捷、更有效,学习的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纠正错误的能力,教师负责给学生提供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材料和答疑,学生们不再等待教师为他们安排好一切,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
2.3实施中改革评价内容与方法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这种规范化的试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就显得有些不足。因此,改革评价内容与方法,势在必行。为了适应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考核的要求,配合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对应用数学课的考核方式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本门课程采用突出过程考核的方法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在于对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和激励。考核采用阶段考核与小节考核相结合,其中各情境所占比例不同,考核内容中加大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实际运用的比重,适当运用案例分析与模型建立求解。考核方式采用学生自查自评、小组内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按所占权重得出学生学习成绩。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包括学生参与本课程的程度,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的表现好坏,作业完成的质量,都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而所占的比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量化掌握。
3课程改革的评价
通过在机电一体化试点班级进行《应用数学》课程的授课,感觉学生在实际应用数学知识上与普通班级能力水平较强,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非试点班级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是以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学习后在数学知识系统性及连贯性方面要优于试点班学生,但在综合性的实际应用上较弱,另外学习数学还能够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现在学时及内容方面的限制,学生通过短短几十学时的学习,在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方面与试点班学生相差不大。试点班学生在新的授课方式及学习方式的学习中,知识的系统性及连贯性虽然弱于非试点班学生,但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实用为主,注重于知识的应用性,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严谨性,所以在知识的运用方面要远远好于普通班学生,他们学到的知识是能够实际应用的,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工具”作用,达到了会用的程度。因为采用了学习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自学能力养成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会了“学习”,不仅仅是学会教师所教的,还养成了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真正发挥了其主动性。
实施中教师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备课量要大大增加,除了教学课件外,还要查找相关的专业练习,了解数学知识在专业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对专业有所了解,能够在学生还未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给学生在专业领域以必要的引导,可以说这方面是对数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另外,在开设数学课程前,学生对专业毫无接触,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对涉及到的专业问题很茫然,虽然老师也在积极的解决,但由于专业所限,感觉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改进:教学中由专业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既避免了数学教师对专业知识生疏的问题,又有利于学生尽早进入学习及今后的“工作”状态,达到学习目标明确。
在教改中因为采用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需要学生发挥很大的主动性,开始学生还不是很适应,还在等老师讲,不会去自我安排学习,在逐渐适应之后,感觉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对学习的内容能够制定计划,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进度,并且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改进:在学生上课前先对其进行先进学习方法的培训,使学生对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所处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进行学习。
通过对试点班级及非试点班级学生惊醒问卷调查,发现试点班学生在工作任务明确性、咨讯能力、计划、决策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我工作满意度等项指标要明显优于非试点班级学生,在知识系统性、逻辑思维能力方面非试点班级学生要优于试点班学生。由此可见,采用新模式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具有专业课和未来职业工作岗位需要的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