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07 15:22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钟岳文 点击次数:
近两年,在党员干部中有一本书日益受到重视,这就是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提到曾国藩的著作,人们熟知的莫过于《曾国藩家书》,其实《经史百家杂钞》也是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在晚清、民国时期备受读者的青睐,是当时畅销的古文选本。毛泽东对这本书非常推崇,认为是研习国学的入门书。
为什么《经史百家杂钞》能成为当时的畅销书?
《经史百家杂钞》问世以前,社会上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有两部:一部是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乘权、吴调侯叔侄两人编选的《古文观止》,另一部是清乾隆年间著名文学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
然而,《经史百家杂钞》一经行世,立刻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赞誉——既有名臣如李鸿章、郭嵩焘等人的褒扬,又有学者如王闿运、王先谦的敬仰,其影响很快超过了《古文观止》和《古文辞类纂》,成为当时古文选本的畅销书。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1.《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观止》
众所周知,《古文观止》是流行的古文选本,其实它是一部学塾教材,既然是给学生看的,就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和欣赏能力。因此,书中所选文章比较侧重于文采和通俗性,为的是便于学童和古文初学者理解和背诵,提高他们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属于启蒙教材,于学术上则缺少了一份厚重感。另外,清初社会,“八股文”考试是读书人做官的必经之路,因此学堂中尤其重视“八股文体”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古文观止》,其选文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有一定的狭隘性,例如除了儒家以外,其他诸子之书一概不收。
反观《经史百家杂钞》,所选内容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一点不亚于《古文观止》,而文章的学术底蕴以及编者的选文思想,又大大超越了它。从清朝初年到晚期的两百余年间,文化思想经历了多次流变,人们不再一味恪守“独尊儒术”。受到这种影响的曾国藩,思想丰富,他采取海纳百川的学术态度,不废文体,在选文过程中不仅全方位地收录各朝代、各时期的优秀文章,而且重视魏晋六朝文和诸子文的择选,使书的内容更加丰富而全面。同时,《经史百家杂钞》的编纂不再是以“启蒙”“审音辨字”(即读书、写文章)为目的,而是为了“经世致用”,所以在选文上更多地涉及了治国安邦的内容,这是适应当时晚清社会实情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经史百家杂钞》与《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曾说自己“粗解之意,由姚先生启之”。粗解之意是说对古文文意的理解,姚先生指的是《古文辞类纂》的编纂者姚鼐。曾国藩在其日记中也说自己十分喜好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可以说曾国藩编纂《经史百家杂钞》是受《古文辞类纂》启发的,如果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来形容,再合适不过。曾国藩继承了姚鼐桐城派的风格,拓宽了选文领域,并对姚鼐的偏颇予以修正,从而形成了一个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古文选本。
姚鼐出生于书香门第,加之为官职务多在教育方面,使其毕生都致力于“文”的学习,对匡政济世的热情远不及对学术的追求。因此,《古文辞类纂》秉承姚鼐重“义理”“考据”“词章”的标准,大量选录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偏重对古文的研读、模仿和应用,这样就缺少了对社会和天下的关注和认识。
同为文人出身的曾国藩在朝中地位显赫,加之经历晚清动荡的局面,济世报国的思想十分强烈。另外,文人武职的他,在思想上也有不同,即重政事、重经史,鼓励文人应有意于国计民生。因此,他在姚氏“义理”“考据”“词章”三条标准外,又提出经济一项,这里的“经济”是“经世济民”,即让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意思。《经史百家杂钞》的选文便力求与政事结合,例如姚鼐持全面否定态度的魏晋六朝文,曾国藩却十分重视,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公文、实用文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书中文章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历代的治乱兴衰、典章名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也就是说,《经史百家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相结合的一部书。比之注重辞章的《古文辞类纂》,这部书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实用价值无疑远超其上。
正是由于《经史百家杂钞》在选文的广泛性、深刻性、实用性等方面胜于《古文观止》和《古文辞类纂》,使得此书一出便得到社会的认同,成为了当时古文选本的畅销书。
《经史百家杂钞》的主要内容
《经史百家杂钞》共二十六卷,分“著述门”“告语门”“记载门”三门,门下分类,计有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曾国藩编选《经史百家杂钞》的工作始于咸丰十年(1860)二月,到闰三月间完成。时间看似很短,其实前期准备工作长达近十年,这其中固然有军务政务繁忙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他在谨慎和深思熟虑之下,认为选文不能轻易为之的心理有关。该书收罗文章十分广泛且不拘一格,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体现了编者的治学之道及“经世致用”的思想。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