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9 13:31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王妍 点击次数:
幻象研究走到20世纪已经见证了诸多流派的理论碰撞,苏珊·朗格则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将许多美学家的思想精华进行糅合和熔铸。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创造出的符号,她借助一个物理学术语——“虚像”,把艺术中的形象界定为“幻象”。如果说“虚像”是现实世界在艺术家头脑中的映射,那么“幻象”则是对虚像的提炼与升华,它综合了艺术家的诸多创作因素后,投射为承载艺术家情感的虚的实体,使其成为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它不是摹仿论强调的对现实世界的复制与呈现,也不是表现论强调的外化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而是创造出一个看上去与真实世界相似,实际上却弥合了真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第三世界”。
幻象在贡布里希那里被译为“错觉”,艺术与错觉密不可分是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导论中提到的。“当我们研究那些身兼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错觉主义者’的往昔艺术大家时,艺术研究和错觉研究就不可能处处泾渭分明。”[6]例如,平面的二维画卷却能给人带来三维的感觉效果,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是用颜料勾勒出的线条,却能给观赏者带来韵味无穷的动态的“笑的猜测”,视网膜错觉与心理错觉在此刻达成一种协作,而且心里错觉往往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当我们看到图像时,能够通过视觉的观看更多地联想到图像渴望再现的母题。
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介传播的迅速发展,20世纪逐渐被打上了消费时代的烙印,鲍德里亚开始对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消费关系进行批判,提出商品交换中的需求本质上不过是意识形态制造的幻象。在这种幻象之中,消费主体、消费需求和消费对象都是不存在的,一切只是符号象征中生成的幻象。在鲍德里亚看来,人们在享受消费时代的盛宴的同时,也沉湎于消费社会的幻象中难以自拔,在富足的商品背后,隐藏的是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无助。鲍德里亚用“消费幻象”描述现代社会,对唤醒沉湎于商品盛宴的人们的自我批判意识与社会批判意识,警醒未雨绸缪以面对现代社会的危机,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9.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9.
[3]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217.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39.
[5]阿多诺.美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90.
[6]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