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默会性决定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体的建构,也是社会的建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
(一)信仰狭隘偏见。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真思考过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人的生活价值是什么,他们也有自己的信仰,但这些信念只是简单分散的,甚至还是相互排斥的,没有确立一个科学正确的主导信仰。
(二)信仰的多样性。这在当代大学生中突出表现为:主流信念模糊化,边缘化,复杂化,应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信念,包括奉献精神、利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责任知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学生的意识中是缺乏的。
(三)信仰和世俗功利并存。许多大学生把追求物质价值定为主要努力方向,不相信精神价值;偏信个人价值,不信社会价值;只求当下价值,忽视远大价值。他们缺少崇高的精神追求,缺乏崇高的理想,只关心眼前利益,放弃精神追求和信仰,把纯粹的物质追求作为自己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方向。
(四)非理性的信念。现实表明,信仰如果处于不坚定状态,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将颠倒,非理性思想状态就会成为一种潮流。这一问题对于少数缺少社会经验、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突出。
三、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的根源
(一)学生自身原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多元化,即使不是独生子女,较之以往各方面的条件也有所提高。他们强调个性解放,不愿受约束,缺乏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喜欢标新立异,学习和工作的目标停留在以享乐为主。
(二)高校对大学生的信仰问题重视不够。一是教学方法单一古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理论脱离了实际,缺乏创新,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亲和力。信仰教育的目标未能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未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使之偏离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二是有的高校对马克思主义论教师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教师重视不够。尤其是对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使得一些学生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
(三)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来控制和影响世界各国外,还试图利用其文化、宗教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不断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而动摇一些青年学生的共产
主义信念。
(四)国内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目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一些国家在新时期社会发表论文主义建设发展的道路中积极研究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刚刚起步,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些人不能正确理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挫折和问题,偏执地归因于社会主义的弊端,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导致他们内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使他们产生信仰困惑。
四、应对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一)优化校园生活环境,创造理想信仰教育的氛围。首先,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文化、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侵入校园;要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情操和审美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优良的环境。其次,丰富校园生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三下乡”“进社区”的社会实践,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进行科技创新和科研立项,通过举办艺术节、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等活动形式,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最后,建立和完善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的作用,特别注重对学生骨干的培养和教育,促使学生共同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思想情操、展现才华智慧、服务奉献社会。
(二)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答学生的理想信仰疑惑。结合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两课”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育为教学主导,摒弃空洞的说教,把乏味的理论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例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现实价值,揭示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解答学生对社会认识及在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困惑,从而为大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使用网络教育手段,建立现代教育机制。我们必须注重网络教育,不断开辟党的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宣传党的先进文化思想,借助现代传媒技术、信息技术,开展灵活生动的信仰教育。
(四)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教育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是新时期党建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今天,各大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教育队伍青黄不接,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堪忧。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部门,必须造就一支既有责任心又有使命感的政治思想教育队伍。引入良性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特别是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前提和基础。
(五)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灵活有力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突出教育成效。第一,减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用疏导启发式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多参与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并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成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为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第二,用知识教育引导信仰教育,将抽象的哲学真理转换成生动的生活智慧,在理性的作用下,使哲学理论转变为科学信念,最后升华为学生的坚定信仰。第三,用教育理论激发学生的思想反应。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艺术、师生感情互动等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带着真挚的感情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实现情与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于葵.浅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
[2]陈伟.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信仰危机及其疗救[J].思想政治工作,2012(5).
[3]冯彩莲.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验导向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