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下的口语测试探究
时间:2013-11-01 15:17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钱苏珍 点击次数: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6年先后对六届近一万八千多名学生进行入学后的英语测试,并按照分数段划分出A、B、C三个级别,实施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此项教学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了教师的认可,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但是,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下滑,学生的词汇与语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传统的以词汇与语法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些枯燥乏味,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种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效率低的现状。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社会对英语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当前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实用性较差,针对性不强,不适应社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持续发展和高职大学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切实保障。因此,作为高职大学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能读能写的英语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听会说的英语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革,由侧重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转向侧重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口头交际是英语交际中最重要的环节。英语语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具备读写等书面交际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能听会说的口头交际能力。英语口语测试是检测学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英语口语测试不仅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听说水平,还能反作用于英语教学。因此我们于2012年在大学英语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英语口语测试。英语口语测试是交际性口语测试,是一种行为测试,是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完成交际任务来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这一测试的重点是测试学生能否在真实的语言实景中流利准确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因此,从理论上讲,英语口语测试符合教学规律及教学质量监控的需要。
二、口语测试试行方案
1.口语测试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适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岗位中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需要,我们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口语测试。这是我院大学英语考核的一次新的尝试。考核方式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两部分组成。在2006年至2012年间,大学英语课程考核的构成是:形成性考核(100分)×20%+终结性考试(100分)×80%=课程总成绩。自2012年起我们在原有的形成性考核中增加了交际性英语口试技能考核,将形成性考核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40%。即大学英语课程考核的构成变为:形成性考核(100分)×40%+终结性考试(100分)×60%=课程总成绩。其中形成性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1(50分)=课堂表现成绩+平时出勤成绩+平时作业,形成性考核2(50分)=口语测试成绩。这种变化改变了以往“一考定输赢”的历史,使得学生更加注重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积累。交际性英语口语测试的增加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英语听说技能的训练,开口练习说英语,打破了原有的“哑巴英语”的学习模式。
英语口语测试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口语技能是:能与他人进行8至10个回合的简单对话,在理解对方表达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应答。口语考试侧重口语化和日常基本的交际需要,不苛求学生的语法与语音语调等。我们采用情景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情景对话的题材涉及社会交际中的主要日常情景,包括:问路、购物、饮食、旅游、节日、计划安排、打电话、提供帮助等。由于我们实行的是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情景对话的难度与要求也有所不同。
2.口语测试方法
在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中,教学活动为质量监控对象的主体。英语口语测试作为质量监控的一种手段,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听说技能训练的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为使英语口语测试评分更公正,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即两名教师考核一个班级的方式,其中一名教师(本班级授课教师)只组织口试,不评分。另一名教师(随机抽取)进行口试,并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学生可以自愿组合,人数不限,至少两人一组。首先,口试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两三个回合的口语交谈,内容涉及打招呼,了解学生基本信息等;然后,学生从教师准备好的情景对话中随机抽取一个作为考题,学生根据考题进行情景对话。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