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
时间:2013-11-16 11:20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任占国 点击次数:
初中学生正处在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生命中一个特殊的阶段,表现出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展相对缓慢的特征。这使得青春期少年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并引发种种心理矛盾。比如,独立自主意识较强,承受挫折能力较低;内心世界丰富,又常常感到孤独;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却无法与异性从容相处。如果不能有效处理青春期矛盾,这一群体极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如心理生物性紊乱,采取极端措施(如自杀)逃避困难,青春期精神分裂等。所以,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心理测验法
本调查采用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本量表每个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症状,但对受测者无实际影响或影响轻微;"3"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有一定影响;"4"表示自觉有该症状,对受测者相当程度的影响;"5"表示自觉该症状十分严重,对受测者影响严重。自我评定时间范围是"现在"或者是"最近一段时期"的实际感觉。
2.调查对象与调查结果分析①
(1)调查对象
以洛阳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其中初中一年级713人,初中二年级701人,回收有效问卷一年级602份,二年级614份,有效率分别为84.4%和87.6%。
(2)调查结果分析
①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筛选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SCL-90的统计指标为总分和因子分。总分即90个项目单项分相加之和,总体反映受检者心理健康情况。因子分共包括10个因子,每一类因子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心理问题分布特点。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
表1初一、初二学生SCL-90各项目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初中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心理状况需要进一步筛查。其中,初一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6.39%,初二需筛查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5.60%。
第二,在筛选原因中,因为因子分超过2分而被筛查的比例最高。
第三,在筛选项目中,无论是哪种筛查,筛查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上升。
表2初一、初二学生SCL-90因子筛选人数统计表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初一和初二学生因子筛查排在前三位的均为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是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敌对因子指思维、情感及行为表现出厌烦、摔物、争斗和不可抑制的冲动爆发等。人际关系敏感指与人相处时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等。这与青春期学生自制力薄弱、情绪焦躁、交际能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基本吻合。
第二,无论哪种因子的筛选,初二的筛选比例都高出初一的筛选比例,呈现出随年级升高的趋势。
(2)初中一、二年级学生SCL-90结果差异显著性检验及分析
表3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表现为:
第一,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较好,SCL-90总分平均分均未超过160分,各因子平均分均未超过2分。
第二,所有因子上二年级得分都高于一年级,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其他、焦虑、躯体化、偏执、抑郁八个因子得分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其差异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01,仅在敌对和恐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值大于0.05)。
第三,初一、初二学生在SCL-90的总分上差异检验概率P值小于0.001,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比一年级学生差。
二、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
为了解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者与相关学校教师及决策者进行了访谈。总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对心理健康内涵认识模糊、干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模糊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认识主要存在三种有待商榷的观点。
其一,"没心理疾病不谈心理健康教育"。在讨论心理健康教育时,许多教师过分关注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认为如果研究对象不存在显性心理疾病、紊乱或障碍,那就是心理健康;既然心理健康,就没必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美国医学研究所(1997)把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健康的状态,以及在多变情境中应变的能力,包括处理压力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巧,以及作出决定的能力等。"[1]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是惠及所有学生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
其二,视外在原因引发的行为或情感问题为心理症状。对于青春期少年来说,多数行为和情感问题源于社会、文化甚至经济因素,但有些教师却急于界定这些学生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也常把这种问题描述成"症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急于进行心理评估、治疗和干预,甚至采用精神疾病诊断方法进行处理。但往往由于缺乏信息,这种匆忙判断往往是"虚惊一场"。当然,这也不否认个别青春期少年的问题源于心理内部紊乱,只是相对而言,这类少年占比例较小。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仅针对患病个体,忽视致病因子。在讨论心理健康时,大家过于聚焦患病学生,却忽视导致其心理疾病产生的因素,以及与这一疾病产生相关的角色。很明显,影响学生学习、导致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重的。当学生把内外因导致的学习障碍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其心理问题会更加恶化。因此,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完善干预体系,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教育效果。2.学校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不健全
在心理健康干预体系中,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规章不完善、方法不周全、实施不系统等问题。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重视不够。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干预方案大多是补充性方案,或者被认为是个别教师的事务,被视为学校的枝节工作,忽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2]。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校决策的边缘化地位。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