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精神阅读与语文本体教学和美共生
时间:2013-12-11 14:03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于通元 点击次数:
摘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参与、精神享受的过程,学生只有徜徉其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比心,才能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就需要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展开心灵对话、积淀人文素养、获得审美享受、激发生命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实现与语文本体教学的和美共生。
关键词:精神阅读语文本体教学和美共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34-02
作者简介:于通元(1972-),江苏灌云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龙苴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参与、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然而,精神家园的营造在阅读教学中又总是与阅读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融合在一起的,是在学语习文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怎样才能实现精神与阅读的同构共生,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一探索。
一、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展开心灵对话,为"和美共生"开路子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用心灵去揣度、去了解人物的内心,让学生用心智和激情的忘我融入去赢得对阅读内容的建构,不但可使对话有深度,而且使文本更加丰盈,使阅读所获更多。
在指导学生阅读《去年的树》一文时,有位教师别具匠心地紧扣一个"唱"字来统摄全篇。找到了这样一个"切入点",学生就有了理解课文,与文本对话的"抓手"。他们以自由自主的心态来驾驭自己的阅读心智,通过反复诵读比较、分析、揣摩鸟儿的内心世界,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思考和体验,从而使各种心智"浮出"课文、翩然起舞,形成阅读教学中的共鸣、争鸣、交融、存异等状态。教师用"唱"字让学生随文阅读,把去年和今年所见之景加以对比,"轻轻触摸"鸟儿的内心,在强烈的反差中激荡学生心灵:"唱歌是鸟儿向大树表达友情的最好方式,听歌,也是大树对鸟儿表达友好的最好方式。而现在鸟儿飞回来了,它看到的却是怎样的情景?此时此刻,如果鸟儿唱歌,会用怎样的感情唱,会唱些什么?"学生心随文舞、情随语飞,情感之泉汩汩流淌:"大树啊大树,你到哪里去了?我飞到东、飞到西,再也找不到你的踪影。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不停地流泪,不停地哭泣。"最后,教师还是以"唱"来渲染激情,把情感推向高潮:"鸟儿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他飞到村子里,对着灯火唱歌。鸟儿唱的是什么歌?他唱着去年的歌,仿佛看到了什么。"通过去年和今年情景的再一次对比,使文本、形象和学生的精神、心灵和谐共振,使汩汩流淌的生命激情在学生的血液里奔涌。在阅读过程中,能否找到解读课文的"切人点",能否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抓手",是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打开对话的"话匣子"的关键。
二、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为"和美共生"添动力
阅读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好文章,常常不可抗拒地照亮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境界。因此,我们也可以说,阅读教学就是一种审美教学。
阅读教学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在这种情感活动中,最基本的情感是审美情感。我们常常用"美读"的方法来把审美情感外显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完全进入情感角色,以一种强烈的作者意识突破静态和物化的"文字相",借助吟、诵等多种形式,并以各种身姿相配合,在如痴如醉、如泣如诉中,尽情感受和领悟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特定美感和情愫,使生命如鲜花般开放。这种审美,不仅使学生丰富了人文情怀,而且也真正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为"和美共生"增添了动力。如《笋芽儿》一课,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韵律美、形象美,是进行美读的极好材料。"沙沙沙",学生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了春雨的欢快飘忽;"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了",学生读得温柔亲切、欣喜万分。这样,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师生也在美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
三、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激发生命意识,为"和美共生"显精彩
所谓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就是指我们的阅读行为应始终指向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无论是"内涵的感悟、语感的习得",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也就是为了使人的生命更加独特、丰富,更加精彩、富有意义。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阅读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阅读课堂,从被传统教学模式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
如在学《猎人海力布》中"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这一句时,许多学生都为海力布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可是,一个学生却提出:"海力布能不死吗?为什么救乡亲他就非死不可呢?这样一位英雄死了多可惜,既救乡亲,又不死,不是更好吗?"初一听,这位学生的问题似乎有违舍己救人的道德原则,但这种两全其美的愿望却是善良而又美好的,富有人情味的。从这样的愿望中不是可以体现出学生心中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美丽人性吗?所以,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再次深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海力布是为了赢得时间,使乡亲们"走得越远越好"才毅然决然牺牲自己的意义。
从这一小小的节外生枝中,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弥漫着的是人情的芬芳,洋溢着的是对生命的关注和敬畏,我们不得不为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所激发出来的生命意识喝彩。
四、让学生在有精神参与的阅读中传承民族文化,为"和美共生"铸灵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语文阅读教学有我们民族自身的特点,民族的性格、风格、道德、传统必将赋予阅读教学以民族色彩。我们的语文学习最终要指向民族自身文化的熏陶与传承,引导我们的孩子去了解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华夏文化积淀,去关心这块土地上的普通人民,并把这一切融入自己的灵魂和血肉之中,成为自我生命的底蕴与存在之根。而民族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本民族的传世文学作品中,这些文化的灵魂、精髓,只有通过语文阅读,才能外化为人的素养。
一位老师在上《三顾茅庐》一课时,先让学生看诸葛亮的图片,阅读大屏幕上《出师表》中的一段话。然后,用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是什么使诸葛亮辅佐刘备,一生鞠躬尽瘁而毫无怨言呢?"老师让学生重点阅读三四两段,找找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的诚意?学生潜入语言深处,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刘备、张飞、关羽这几个智者、仁者、勇者、义者之间漫游,观其行动、听其声音、察其颜色、感其诚意,仿佛亲临那种情境、感受那种情怀,在被岁月擦亮的经典文本中,咀嚼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华,目睹传统文化的特殊光彩,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传承民族文化的命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追求有学生精神参与的阅读,其目的就是要消解传统的为应试而阅读的功利倾向,从纯知识技巧的狭隘阅读视野中走出来,寻求精神与阅读和美共生的"全阅读"境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教学领域里的相通。(编辑:李小叶)
- 论文部落提供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SCI期刊和EI期刊等咨询服务。
- 论文部落拥有一支经验丰富、高端专业的编辑团队,可帮助您指导各领域学术文章,您只需提出详细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相关资料。
-
- 论文投稿客服QQ:
2863358778、
2316118108
-
- 论文投稿电话:15380085870
-
- 论文投稿邮箱:lunwenbul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