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2-26 09:58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连生 点击次数:
基于学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统一体。首先,学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前的教案立足于策划教师的“教”,现在的学案立足于研究学生的“学”;其次,学案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明确了,这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课堂生成内容增多,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讨论就会有新的东西出来;第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落实,改变了老师讲得多,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但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基于学案的语文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紧迫的是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语文学案课堂的主要特征是学案引导、小组合作,通过展示引导学生的深层次学习。现在的问题是小组的合作学习(且不论合作的效果)至少在形式有了,但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不管什么问题都拿来合作,其后果是学生的学习根基不牢,成了水上浮萍、墙上浅草。
部分学习与深度参与的关系。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非学案课堂亦然。展示环节往往出现“点”的学习突出,“面”的学习薄弱,一部分学生反复展示,其他学生成了看客,始终没有“动”起来。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习方式的单一、评价措施的无新意。高效的语文课堂归根到底应是学生的高效,是学生的高度参与、思维的高度活跃。体现在小组学习里应是小组长作用明显、全组学习任务清晰、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研究,并在全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初步结论以备上交全班讨论。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大多是由学案预设好的,少有生成,为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教师的备课上,设计的问题价值不高、挑战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习思维没有被激活。另外,老师对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不够敏感,没有因势利导抓住学习的触发点,形成思维的碰撞,启迪智慧的火花闪现。
一望而知与深层解读的关系。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案课堂出现了“去语文化”现象:伪合作、虚假对话、东游西荡,一片热闹,没有触及到语文本质,学生知道的滔滔不绝,学生欲知的惜字如金。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孙绍振教授曾言:“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这里讲的实际上是对文本深入解读的问题。学案学习不排斥深入解读文本,需老师抱紧书本、扣紧学案、贴紧语言点,用“第三只眼”观文本,以多种分析法解读文本,对文本把握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案学习与上出语文味的关系。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师生双方皆如此,这好比写一篇文章,要有恰当的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开头、有蓄满势的铺垫、有跌宕波折的情节、有出其不意的智慧生成,既要把栏杆拍遍,所有的语言点要引导学生走个来回,又要有层次感,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绝不可浅入浅出或深入深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又好比一件好看又暖身的毛衣,她需要细细地编织。没有了这样的过程,失去了语言文字的品析,再热闹的语文课也很难飘溢语文的清香。
毋庸置疑,基于学案的语文课堂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学案引领下的自主学习,也不仅仅是展示过程中的合作学习,厚重的语文素养积淀须多读文学作品、多思、多悟、多写,才是不二法门。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