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业教育的专业化(2)
时间:2014-09-06 08:56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谭福河 点击次数:
(五)自治程度
专业成员组织起来的最终成果是自治和伴随而生的威信,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目前,多数院校的创业教育机构是挂靠在某一个部门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工作计划等方面均缺少独立性与整体性。对一个学校而言,上级机关下达的创业教育工作可能来自团学、就业指导、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多个部门,与这种情况对应,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人来自不同的工作领域、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彼此之间沟通与协作都较为困难。就社会影响而言,该人群较多的依赖于母体或其他外部实体,恰似稚嫩的儿童,还缺少社会威望。譬如,创业教育工作者在职称评审、课题申报、评奖评优等方面仍然要依附于其他专业才能进行。鉴此,创业教育在自治程度方面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社会威望尚未形成。
三、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约束
对创业教育专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现象的解释有多种观点,但笔者认为,在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方向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定义问题。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到位所遇到的障碍,表面上看是制度、教学设计、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制约,根本则在于教育界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过于泛化。
创业活动是创业教育存在的社会基础。关于创业的概念虽然也有多种表述,但“创业就是创建新的企业”仍然是被各种观点共同认可的核心含义。作为创业教育领域两位知名学者,Gartner和Morris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梳理,分别给出了对创业的解释[3-4]。前者认为创业的概念包括创业家个人特性和创业的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创业家个人特性包括人格特征、创新性、独特性、开拓新事业和谋求发展,创业行为结果则是指价值创造、追求利润、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以及创建组织。后者在对77个定义中关键词出现的情况进行统计,开创新事业、创建新组织、创造资源的新组合、创新、捕捉机会、风险承担、价值创造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从上述二人的梳理可以发现,创业所蕴含的意义虽然丰富,但创建新企业无疑是其他含义所附着的核心。
将创业教育视为跟高层次素质教育模式的思路是值得推敲的。国内外对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明显不同,国外的研究及创业教育实践都是围绕创办新企业展开的,而国内创业教育则包含了更复杂的意义,即将创业教育视为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5-7],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可以颠覆传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利器。教育当然要围绕人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形态,创业教育必然有其特殊性,譬如它的对象、方法、组织形式等。承载创业教育特性的是创业活动,即以创建新企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行为,离开了这一点,创业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依据。概念的泛化看似提高了它的社会地位,实则伤害了创业教育发展的根基。定义是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因为概念的不确切,造成各界对创业教育的不理解,甚至是非议,更招致专业教育对创业教育的排斥;创业教育在国内从一开始就被归口到团学部门,近两年又被要求纳入教学主渠道,恰恰是将创业教育视为素质教育一种类型的行动体现。国外的院校虽然也强调创业教育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作用,但其创业教育实践依然是围绕创业活动的本质属性进行,例如柏森商学院认为创业精神的核心就是创造新事业。
四、创业教育专业化要从概念重塑开始
鉴于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普及阶段,概念的泛化对推动创业教育工作是有现实意义的,但经过的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创业教育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专业化运动是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厘清概念是创业教育专业化的前提,只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晰了,创业教育方能有精确的社会定位,创业教育的从业人员才能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有清晰的认知,政策、师资队伍、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建设才能有的放矢,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更高。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整体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没有必要继续让创业教育承担过于复杂的责任,创业教育即是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只不过是其行动效果的延伸。
将创建新企业作为创业教育概念的核心并不是否认创业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也并不是意味着要鼓励大多数学生去创建企业、去当老板。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普及到深入需要一个过程,也恰恰是因为系统与过程需要正确的导向,坚持其特质才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对高校鼓励学生创办新企业嗤之以鼻,这是非常保守而且肤浅的。首先,企业是社会体系中最重要的组织,关乎国计民生,更是大学生个人发展的主渠道,教育服务于企业、教育影响企业并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情,恰恰是值得倡导的价值观念。其次,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并不仅仅是指公司,也不限于商业领域,它是社会价值创造、传播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将创建新企业简单的理解为创办公司赚钱是非常片面的。再次,多元化社会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商业领域、公共事业管理领域、家庭等多个层面都已经有充分显露。社会多元结构何以产生,不鼓励新组织能造就多元化社会吗?高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应当主动承担历史使命。
大学的创业教育并不是创业教育的全部。创业教育的专业化需要植根于社会体系,如此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创业是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创业教育要遵从因果规律,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并非仅仅指学生创办新企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意义是学校知识资源的资本化。知识资源资本化则是沟通创业与教育的桥梁。依照此种理路,才能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教育因其专业领域的深化才能在知识基础、经济和社会效果、国家响应、组织化程度、自治程度等方面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正在开展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工作并不能完全体现创业教育专业化运动的内涵,创业教育现有的专业化程度仍然处在比较低的层次。创业教育就是创建新企业的教育,对着一点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不能坚守这一概念,一味的泛化概念内涵,创业教育专业化就丧失了社会基础,创业教育的未来难以自持,对专业教育或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J].社会学研究,2000(5):30-39.
[2] 赵康.专业化运动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1(5):87-94.
[3] Gartner,W.B.,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J].1990(18):15-18.
[4] Morris,M.H.,Entrepreneurship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organization,and societies,Quorum Books[M]. 1998.
[5] 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0-72.
[6] 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46-47.
[7] 陈亮,王燕萍,邹建华.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