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9-09 11:34 文章来源:http://www.lunwenbuluo.com 作者:张骏 点击次数: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有些问题表面看已经明白,但实际上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表现,避免被假象蒙蔽,同时,教师还应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完全解决问题。
[关键词]科学探究;前概念;教学假象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22-03[作者简介]张骏(1981-),男,本科,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一、案例背景
随着科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最初炙手可热的过分注重探究过程而忽略结论的教学思想逐步冷却,改革渐趋于冷静思考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随之带给科学课堂的自然也就是探究过后的科学概念的归纳与呈现。可面对现阶段获取知识渠道多样化的学生,医学论文在科学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令教师措手不及、甚至尴尬的场景:当教师刚引出研究话题时,学生便已知道要学的内容了,似乎已经掌握了科学概念。如在教学《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时,当教师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中各种生物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时,学生就能脱口而出“是食物链的关系”。上课教师头冒冷汗,概念出来得太早了,后面怎么教?再如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当教师问:声音到底是由什么产生的?很多学生都说是敲打、碰撞、摩擦等,可就是有那么“聪明”的学生说是振动产生的,怎么办?
其实这也是学生的前概念问题。面对前概念,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去扭转、改变学生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前概念,而很少注意学生似乎已经弄懂的前概念。
学生真的理解了吗?未必!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知道科学概念术语),更要看内在实质(对科学概念的思维过程),千万别让学生给“忽悠”了!下面是《变色花》一课的两种教法。
二、案例描述
师出示一朵白色的纸花,问:这朵花漂亮吗?
生:白花不好看,要是涂上颜色就好看了。
师拿出事先做好的紫甘蓝水,往白花上喷洒,顿时出现了红花绿叶的景象。
学生感到很惊讶,脸上都露出疑惑的表情。
师:看到这个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紫甘蓝水是紫色的,喷到纸花上,为什么会出现红和绿两种截然不同的颜色?
生:老师的纸花肯定有问题,上面涂了东西。
生:对,上面涂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这个学生平时就爱看科学方面的书籍,知识面很广)
师:……
面对学生这突如其来的答案,教师会怎么处理呢?
第一种教法:
教师先是一愣(显然没想到学生会这么厉害),但多年的教学经验还是让他临危不乱,转而赞许道:你懂得可真多!老师佩服你!的确,我在花瓣上涂了白醋,在花叶上涂了小苏打,像白醋这样能让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我们称为酸性物质,像小苏打这样能让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我们称为碱性物质(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关键词)。接下来,师问: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这神奇的现象?生很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尝试。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紫包菜,介绍制作紫甘蓝水的方法。然后为学生准备了白醋、小苏打水、雪碧、洗衣液、肥皂水、橙汁等液体,让学生用紫甘蓝水检测。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一步一步地做实验,得出了结论:白醋、雪碧、橙汁是让紫甘蓝水变红的,小苏打水、洗衣液、肥皂水是让紫甘蓝水变绿的。
最后教师再一次带领学生巩固总结了什么是酸性物质,什么是碱性物质,并要求学生用今天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检测生活中更多物质的酸碱性。
教师仅满足于知识概念名词的获得,当学生说出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时便举双手“投降”,马上“和盘托出”,显然被学生“忽悠”了,好像这么一说,学生就真的什么都弄明白了。接下来的活动充其量也只是一个验证性的动手活动,思维含量很少,仅仅是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心理,对于帮助进一步理解概念没有多大帮助。
第二种教法:
师(很淡定地问):你懂得挺多的,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书上看到的。
联系方式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